《中醫詞典》解釋「膏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膏粱

在中醫學中,「膏粱」一詞由「膏」與「粱」二字組成,分別指代肥膩的肉食與精細的糧食,泛指滋味濃厚、加工精緻的飲食。《靈樞·根結》有云:「膏粱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此處將「膏粱」與粗淡的「菽藿」(豆類與野菜)對比,強調兩者在性味與作用上的差異。

中醫理論中的膏粱

  1. 性味與歸經

    • 膏(肥肉):味甘,性滑膩,多歸脾、胃經,易生濕熱。《素問·奇病論》提及「肥者令人內熱」,過食膏脂易滯脾胃,助濕生痰。
    • 粱(細糧):如稻米、小麥等精製穀物,味甘性平,雖能補益中氣,但長期偏食易削弱脾胃運化之力,反致氣血生化不足。
  2. 病理影響

    • 濕熱蘊結:膏粱厚味易釀濕生熱,濕熱內蘊可導致痰飲、癰疽等病症。《素問·生氣通天論》言:「高梁之變,足生大丁。」指出過食膏粱可能引發瘡瘍。
    • 脾胃損傷:長期攝取精細飲食,使脾胃功能怠惰,難以消化粗糙食物,形成「膏粱之疾」,如《醫宗必讀》所載:「膏粱自奉者,臟腑恆嬌。」
  3. 與體質的關聯

    • 中醫將偏嗜膏粱者歸為「膏粱之體」,此類體質多見形盛氣弱、痰濕內盛,易患消渴(類似現代糖尿病)、眩暈等富貴病。清代《張氏醫通》更直接指出:「膏粱之人,病多氣虛痰盛。」

古籍論述延伸
除《靈樞》外,《黃帝內經》多次警示膏粱之弊,如《素問·通評虛實論》強調「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後世醫家如朱丹溪亦在《格致餘論》中專論「茹淡論」,主張節制膏粱以養陰氣。

現代中醫觀點
當代中醫延續古籍思想,視膏粱為「雙刃劍」——適量可補益,過度則致病。臨床治療痰濕、濕熱證時,常需詢問患者飲食習慣,若發現膏粱偏嗜,多輔以健脾化濕、清熱解毒之法,如二陳湯、三仁湯等方劑加減。

此概念亦反映中醫「飲食有節」的養生核心,強調五穀雜糧均衡攝取,避免「膏粱之變」的病理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