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膏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膏劑為中醫方劑學重要劑型之一,指將藥材通過水提或油萃等工法濃縮製成的半固態或固態製劑。依臨床應用可分為內服與外用兩大類,其製備工藝與藥性特點各具特色,充分體現中醫「辨證施治」的用藥思想。
內服膏劑
- 膏滋(煎膏)
屬傳統補益劑型,遵循「慢火久煎,去滓重湯」的古法製備。先以水煎煮藥材數次,合併濾液後以文火濃縮至「掛旗」狀態(勺起藥液呈旗狀緩落),再加入煉蜜或冰糖收膏。阿膠、龜板膠等動物膠類常作為賦形劑,具「滋而不膩」的特性。經典方如瓊玉膏以人參、地黃為主藥,滋陰潤肺;秋梨膏則以梨汁為君,配伍川貝母潤燥化痰。此劑型尤適宜虛勞久咳、津虧便秘等慢性虛損病症。 - 流浸膏
採用乙醇為溶媒滲漉提取,保留藥材中生物鹼、苷類等活性成分。每1mL相當於原藥材1g,如當歸流浸膏用於調經止痛。其特點在於劑量精準、起效迅速。 - 浸膏
為流浸膏進一步濃縮的乾燥品,可分為稠浸膏(含水量約20%)與乾浸膏(粉狀)。如甘草浸膏具緩急止痛之效,常作為丸散基礎原料。
外用膏劑
- 軟膏(油膏)
基質多用麻油、蜂蠟按「三油七蠟」比例調製,依藥性分為:
- 清熱解毒型:如紫草膏含紫草、當歸,用於燙傷潰瘍
- 活血化瘀型:如跌打萬花油加入紅花、乳香
- 生肌斂瘡型:象皮生肌膏含象皮粉、血竭
特殊製法講究「火候」與「下藥次序」:礦物類藥先煎,芳香藥後下,冰片等揮發成分待膏體降溫至60℃以下拌入。
- 硬膏(膏藥)
以鉛丹(Pb3O4)與植物油高溫煉製成「膏藥基質」,關鍵在於「老嫩得宜」:過嫩則黏連不固,過老則脆裂脫落。代表方如狗皮膏,將藥材提取物與基質融合後攤塗於裱背材料,利用體溫軟化後貼敷,透過經皮吸收發揮溫經通絡作用。
膏劑的發展可追溯至《五十二病方》中「肪膏」「脂膏」的記載,至明清時期趨於成熟。《本草綱目》詳載膏劑製備要訣:「凡熬貼癰疽、風濕諸症膏藥,先以藥浸油中三日乃煎之」,現代研究證實此工藝有助脂溶性成分溶出。此劑型兼具「濃縮藥效、緩釋吸收、便於服存」等優勢,為中醫藥傳承的重要載體。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