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膏肓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膏肓俞

經穴名,出自《千金要方》,又稱「膏肓」,屬足太陽膀胱經。此穴位於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為臨床常用之重要腧穴。

定位與解剖

膏肓俞居於肩胛骨脊柱緣內側,與心俞、厥陰俞相鄰。其解剖結構涉及第2、3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與外側支,並有肩胛背神經分布;血管方面則受肋間動脈後支及頸橫動脈降支供應。

主治功能

膏肓俞為補虛要穴,尤擅調理虛損諸症,其主治範圍廣泛:

  1. 肺系疾病:如肺癆、久咳不癒、氣喘、咳血等,具益氣補肺之效。
  2. 陰虛內熱證:盜汗、骨蒸潮熱,可滋陰清熱。
  3. 腎精虧虛:遺精、健忘、早衰,能補腎填精。
  4. 氣血不足:四肢倦怠、贏瘦乏力,可溫養氣血。
  5. 外科癰疽:如發背瘡瘍,具托毒生肌之功。

刺灸方法

  • 針刺:斜刺0.3-0.5寸,需注意局部肌肉層次,避免深刺傷及內臟。
  • 灸法:艾炷灸7-15壯,或艾條溫和灸20-30分鐘,尤適宜虛寒體質者。

中醫理論闡釋

膏肓俞之名,源於古人視「膏肓」為人體深層病邪難達之處,如《左傳》云「病入膏肓」。此穴能通調內外,既可祛深伏之邪,又可補五臟虛損,為「治癆療虛」之要穴。其作用機理在於激發膀胱經氣,協調心肺功能,並通過背俞穴特性影響相應臟腑。

配伍應用

  • 配肺俞、定喘,治咳喘氣逆;
  • 配足三里、關元,療氣血虛弱;
  • 配百勞、陰郄,止陰虛盜汗。

膏肓俞之臨床應用,體現中醫「治未病」思想,常用於慢性病調理與體質改善,為歷代醫家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