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病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病傳:中醫理論中的疾病傳變規律
病傳的概念溯源
病傳一詞首見於《黃帝內經》,在《靈樞·病傳第四十二》中作為專篇論述,指邪氣侵入人體後在臟腑經絡間的傳變過程。此概念反映了中醫對疾病動態發展的系統觀察,強調疾病非靜止狀態,而是隨時間推移呈現特定規律的演變。
《素問·標本病傳論》具體記載:「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脅支痛,五日閉塞不通……」這段經文揭示了疾病從心到肺再到肝的典型傳變路徑,體現了五行相剋的傳變模式。
病傳的理論基礎
經絡傳變
邪氣可沿經絡系統傳播,遵循十二經脈流注次序或表裡經脈關係。如太陽經受邪可傳至少陽經,再傳陽明經,呈現由表及裡的過程。
臟腑傳變
依據五行生剋關係,疾病在不同臟腑間轉移。常見模式包括:
- 相乘傳變(如肝病傳脾)
- 相侮傳變(如肝病傳肺)
- 母子傳變(如心病傳肝)
表裡傳變
邪氣由表入裡或由裡出表,反映疾病輕重變化。如外感風寒初起在皮毛,漸入肺臟,甚者內傳心包。
病傳的臨床表現
《內經》記載的典型傳變案例:
- 心病傳變序列:心痛→咳→脅痛→閉塞
- 脾病傳變路徑:身痛體重→脹→腰脊痛→背膂痛
- 肺病發展過程:喘咳→脅支滿痛→身重體痛→脹→頭痛
這些記載顯示古代醫家已系統歸納不同臟腑病變的演進規律。
影響病傳的因素
- 正氣強弱:正氣存內則邪不可干,傳變緩慢;正氣虛衰則傳變迅速
- 邪氣性質:風性善行數變,傳播快;濕性黏滯,傳變緩慢
- 治療干預:及時正確的治療可阻斷傳變途徑
- 體質差異:陽虛者易從寒化,陰虛者易從熱化
病傳理論的臨床意義
- 預後判斷:根據傳變規律推測疾病發展趨勢
- 治未病:在未受邪臟腑先行調護,防止傳變
- 治療策略:針對傳變關鍵環節進行阻斷
- 辨證論治:動態觀察證候變化,調整治法
病傳理論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恆動觀念,是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對臨床防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