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膏肓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膏肓病的介紹

膏肓病是一種古老的病證名稱,最早見於《左傳·成公十年》中。該篇文章中記載:「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這段話說明膏肓病是一種病在膈中或其他藥物不易起作用的臟腑位置的危重病證。

後來,有一些文獻將膏肓病與某些勞損相關的病證相聯繫。例如,《扁鵲心書》將一種由於「七情六慾,形寒飲冷,損傷脾氣,令人咳嗽,胸膈不利,惡寒作熱」的「冷勞」病與膏肓病並論,用全真丹、金液丹等方治療;沈金鰲的《雜病源流犀燭》將「肺勞熱,生蟲如蠶,咳逆氣喘,謂之膏肓病。」

古代醫家多認為膏肓病的病因與勞損有關。例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勞者久久不息,汗出而喘,身體重,胸中煩,心下痞,短氣,小便不利,大便難,四肢不溫,此為勞瘵。」《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也說:「勞則氣耗,氣耗則肺虛,肺虛則津液不布,津液不布則痰飲生,痰飲生則咳嗽。」

現代醫學認為,膏肓病的病因病機較為複雜,既有外感因素,也有內傷因素。外感因素主要包括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邪氣,內傷因素主要包括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

膏肓病的臨床表現多樣,主要包括胸膈脹滿、咳嗽、氣喘、痰多、咯血、胸痛、心悸、失眠、多夢、健忘、神疲乏力、食慾不振、腹脹便溏、四肢冰冷等。

膏肓病的治療主要以扶正祛邪為主。扶正一方面是補益脾肺,益氣養血;祛邪一方面是清熱化痰,解毒散結。常用的方藥有玉屏風散、補中益氣湯、清肺化痰湯、二陳湯、三黃瀉心湯等。

膏肓病的預後一般來說不太樂觀。如果能及早治療,病情往往可以得到控制;如果延誤治療,病情往往會逐漸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患者應積極配合治療,以免病情加重,膏肓病是一種嚴重的危重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