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膏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膏疸
膏疸為中醫黃疸病證之一,屬「九疸」分類範疇,首載於《諸病源候論·黃病諸候》。其病因多由飲食不節、過度飲酒,或勞倦內傷,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濕熱內蘊,久而成瘀,熏蒸肝膽,迫使膽汁外溢肌膚而發黃。
病因病機
膏疸之核心病機在於「脾胃瘀熱」。飲食失調(如嗜食肥甘厚味)或長期醉酒,易損傷脾胃,濕濁內生;濕鬱化熱,阻滯中焦,氣血運行不暢則成瘀。濕熱瘀結,進一步阻遏膽道,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而現黃疸。此外,勞傷過度亦可能耗氣傷陰,加劇濕熱瘀滯之勢。
臨床表現
患者除身目發黃外,特徵為「飲少而小便多」,且尿色深黃,此與一般濕熱黃疸之小便短赤有別。此因脾胃氣機壅滯,水液代謝失常,雖飲水不多,然濕熱下注膀胱,反見小便頻多。或伴見脘腹脹滿、舌質暗紅、苔黃膩、脈濡數等濕熱夾瘀之象。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清利濕熱、化瘀退黃」為主,傳統選方如茵陳五苓散(茵陳蒿合五苓散),取其健脾利濕、清熱退黃之效。若瘀象明顯,可酌加丹參、赤芍等活血之品;熱重者加梔子、大黃以通腑泄熱。臨證需依濕熱與瘀血之偏盛,靈活加減。
鑑別診斷
膏疸需與其他黃疸類型區分:
- 穀疸:因飲食不化,濕熱內結,症見食即頭眩、心胸不安。
- 酒疸:因長期飲酒所致,症見心中懊憹、足下熱。
膏疸之關鍵在於「瘀熱互結」與小便量多之特殊性。
相關理論延伸
《金匱要略》將黃疸分為穀疸、酒疸、女勞疸等,而《諸病源候論》進一步細化為九疸,膏疸屬其中瘀熱型黃疸之變證。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提出「黃疸多由濕熱」,而膏疸之瘀滯病機,更強調濕熱久羈的病理轉歸。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