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高學山>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高學山
高學山,字漢峙,清初著名醫家,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其學術淵源深厚,尤精於傷寒雜病之診治,並對張仲景之學有獨到見解,被視為清代註解《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高學山於仲景學說之研究極具開創性,其著作《傷寒尚論辨似》針對當時流行的《傷寒尚論篇》(喻嘉言著)提出批判性見解,辨析其中疑似之處,並結合臨床實踐重新闡釋傷寒理論。此書不僅反映其對六經辨證的深刻理解,更展現其重視經典與臨床結合的治學態度。
另一代表作《高註金匱要略》(原名《金匱要略註》)為其註解《金匱要略》之力作。書中逐條釋義,融合個人臨床經驗,尤其對雜病機理、方藥配伍及脈證合參多有發揮。例如,他在註解「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篇時,深入剖析痰飲成因與治法,強調「痰為百病之母」的觀點,並提出調理脾胃氣機為治痰之關鍵,體現其對雜病辨治的獨到思路。
高學山之學術特色在於:
- 重視經典與臨床結合:其註解不拘泥於文字,而是透過臨床實證重新詮釋仲景原文,使理論更具實踐意義。
- 強調辨證精細化:在傷寒與雜病診治中,注重病機分析與脈證互參,尤其擅長從複雜症狀中梳理關鍵病機。
- 方藥運用靈活:對仲景方劑的加減化裁提出見解,並結合後世醫家經驗,擴展經方應用範圍。
高學山的著作與理論對清代傷寒學派影響深遠,其註解被後世視為研究《金匱要略》的重要參考,亦為中醫臨床辨治雜病提供寶貴思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