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高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高消
高消為中醫消渴病之一種,屬上消範疇,主要因肺熱熾盛,耗傷津液所致。其名首見於《蘭室秘藏·消渴門》,李東垣述其特徵為「舌上赤裂,大渴引飲」,並引《素問·逆調論》「心移熱於肺,傳於膈消」之論,闡明病機與心肺熱傳相關。
病因病機
高消之成,多因情志化火、飲食辛熱,或外感熱邪內傳,致心肺鬱熱。肺為華蓋,主宣發肅降,熱邪壅肺則津液不布,上焦燥熱,故見煩渴引飲;舌為心之苗,熱灼津傷則舌面赤裂。此證與「膈消」相通,皆屬上消,然高消更強調肺熱熾盛之象。
臨床表現
典型症狀包括:
- 大渴引飲:口渴無度,飲水量多卻難解其燥。
- 舌乾赤裂:舌質紅絳,苔薄黃或無苔,表面可見裂紋。
- 兼證:或伴心煩、尿赤、脈洪數等陽明氣分熱盛之候。
治法與方藥
治當清瀉肺熱、益氣生津,首選白虎加人參湯(《傷寒論》)。方中石膏清肺胃之熱,知母滋陰潤燥,人參益氣生津,粳米、甘草和中護胃。若兼心火亢盛,可加黃連、天花粉;若陰傷甚者,酌配麥冬、生地。
鑑別與關聯
高消與「中消」(胃熱為主)、「下消」(腎陰虧虛)有別,然三消可相互傳變。古籍中「膈消」一詞與高消相近,然膈消或更強調熱鬱胸膈之位,而高消突出肺熱上灼之病勢。
古籍佐證
除《蘭室秘藏》外,《醫學綱目》亦云:「上消者,肺也,多飲而少食,大小便如常。」可互參其理。此證發展若未得控制,可進一步耗傷腎陰,轉為下消,故早期清熱保津為關鍵。
(註:本文僅述中醫理論,具體辨證須依臨床脈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