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高武>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高武,字梅孤,明代著名針灸學家,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其學識淵博,不僅精通醫學,更涉獵天文、樂律、兵法諸領域,嘉靖年間(1522-1566)曾考取武舉,後潛心醫道,尤以針灸之術見長,為明代針灸學發展之重要代表人物。

醫學著作與貢獻

  1. 《針灸節要》(又稱《針灸素難要旨》、《針灸要旨》)
    此書成於1519年,凡三卷,乃高武摘錄《黃帝內經》與《難經》中針灸相關理論精要編纂而成。書中系統梳理經絡、腧穴、刺法及治療原則,強調「辨證施針」之核心思想,並結合臨床實踐闡釋古典醫籍之奧義,為後世研習針灸提供簡明範本。
  2. 《針灸聚英》(又稱《針灸聚英發揮》)
    全書四卷,為高武彙整明代以前十餘種針灸文獻所編。其內容分為四大類:

    • 經絡穴法類聚:詳述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之循行與腧穴定位,並考證歷代穴位異同。
    • 各病取穴治法:按病症分類,列舉相應針灸處方,體現「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之辨證思維。
    • 諸論針灸法:收錄針刺手法、補瀉技巧及灸法宜忌,如「燒山火」「透天涼」等手法操作要點。
    • 針灸歌賦:將複雜理論編為歌訣,便於記誦流傳,如《玉龍賦》《肘後歌》等。
      書中更提出個人見解,如對「子午流注」理論的批判性繼承,主張靈活運用時辰配穴,而非拘泥固定模式。
  3. 《痘疹正宗》
    此書融合張仲景、錢乙(錢仲陽)、張元素(張潔古)、李杲(李明之)、王好古(王海藏)、朱震亨(朱丹溪)及王綸(王節齋)等醫家論述,系統闡述痘疹病因病機與治法,尤其重視脾胃氣血在發疹過程中的作用,反映高武對兒科熱病之深入研究。

學術特色與影響

高武治學嚴謹,強調「以經為宗,兼採眾長」。其針灸理論注重經絡辨證與手法操作之結合,並批判當時部分醫家過度神化「補瀉手法」的現象,主張回歸《內經》樸實之旨。此外,他首創「銅人模型」以驗證穴位定位,推動針灸教學直觀化,此舉對後世腧穴標準化影響深遠。

除醫籍外,高武尚著有《射學指南》等非醫學著作,展現其多才多藝之面貌。其醫學成就不僅奠定明代針灸學理論框架,更為清初《醫宗金鑑·針灸心法要訣》等官修醫書提供重要參考,堪稱針灸史上承先啟後之關鍵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