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高斯」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高斯,西漢時期著名醫家,與王禹同為濟北王太醫令,二人皆師從淳於意門下習醫。淳於意乃漢初名醫,精於脈診與辨證,史載其「診籍」為中國最早之醫案記錄,高斯承其學術,於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皆有深厚造詣。
師承與學術背景
高斯所師之淳於意,為齊派醫學代表人物,擅長「五色診」與「脈法」,強調「治病必求於本」,其學術思想深受《黃帝內經》影響。高斯得其真傳,尤重臟腑經絡辨證,並精通藥性配伍。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所載,淳於意授徒嚴謹,高斯與同門王禹皆能「知人死生,決嫌疑」,足見其診斷技術之精湛。
醫學貢獻與特色
- 脈學發展
高斯繼承淳於意「寸口脈法」,進一步完善三部九候理論,注重脈象與四時氣候之對應關係。其診脈強調「陰陽相應」,認為脈象變化需結合患者體質與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綜合判斷,此觀點與《內經》「天人相應」理論相契合。 - 方藥運用
高斯用藥注重「君臣佐使」配伍原則,善以簡方治重症。據傳其曾以「半夏秫米湯」調治氣逆不寐,活用《內經》「胃不和則臥不安」之論,體現其對臟腑氣機升降之深刻理解。 - 針灸療法
師承淳於意「經脈刺法」,高斯施針講究「候氣」與「補瀉」,重視針刺深度與留針時間對療效之影響,並結合艾灸溫通經絡,治療虛寒諸證。
歷史評價
高斯雖無個人著作傳世,然其醫術通過師門傳承影響後世。其與王禹同為西漢宮廷醫官,反映當時齊派醫學於官方體系之地位。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部分辨證思路,亦可見與淳於意學派之淵源,高斯作為此脈絡中之關鍵人物,對中醫理論體系之形成具承先啟後作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