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高思敬>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高思敬(生卒年不詳),字憩雲,清代著名外科學家,江蘇江陰(古稱澄江)人。其學醫歷程始於內科,師承表伯趙雲泉,後轉攻外科,拜瘍科名醫李遇良為師。行醫四十餘載,經治外科病患逾十萬例,臨床經驗極其豐富,於外科理論與實踐均有卓越建樹。
學術特色與成就:
- 辨證與治法融通
高氏所著《外科醫鏡》(十二卷)系統闡述外科辨證綱要,強調「外證必本於內」,主張結合四診八綱辨析瘡瘍病因病機。書中博採歷代外科治法,從《劉涓子鬼遺方》至明清諸家學說,兼收並蓄,尤重托補、消導二法之靈活運用,對癰疽發背等重症提出分階段治療方案。 - 中西醫理比較研究
在《外科問答》中,高氏以中醫理論為體,對照西醫解剖生理之說,比較二者於外科診療之優劣。其《五藏六腑圖說》更繪製中西臟腑對照圖像,嘗試匯通兩套醫學體系,反映晚清醫家面對西方醫學衝擊時的學術思考。 - 病案實錄與反思
《逆癥匯錄》詳載二十四例外科死亡病例,包括疔毒走黃、瘡陷神昏等危候,分析誤治之由與轉歸關鍵。此類「負面醫案」在傳統醫籍中罕見,體現高氏重視臨床教訓的嚴謹態度。 - 醫理通俗化實踐
所撰《外科三字經》(1906年)以三字韻語概括外科常見病證治,便於初學者記誦,如「癰屬陽,疽屬陰,辨虛實,藥始靈」等,繼承《醫學三字經》傳統而專科化。 - 運氣理論闡發
晚年著《運氣指掌》(1916年),以掌紋推演五運六氣與外科疾病關聯,提出「氣運乖戾,瘍瘡叢生」之說,將時令變化納入外科病因考量。
學術影響:
高氏著作兼具臨床實用性與理論創新性,尤以《外科醫鏡》為清代外科重要文獻。其對中西醫理的比較研究,開近代中醫匯通學派之先聲,而病案記錄之詳實,亦為後世研究清代外科醫療實況提供珍貴史料。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