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高士>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高士,明代著名醫家,字克學,又字誌齋,浙江象山人。其因體弱多病而潛心習醫,博覽群書,窮究醫典,尤推崇朱丹溪之學說,深得丹溪養陰學派之精髓。

高士於醫理鑽研甚深,主張「陰常不足,陽常有餘」,強調滋陰降火之法,與丹溪「陽有餘陰不足論」一脈相承。其學術思想注重調和人體陰陽,尤其擅長從《內經》、《難經》等經典中提煉精要,結合臨床實踐加以發揮。

著作方面,高士撰有《靈樞經摘註》十卷(1525年刊行),該書摘錄《靈樞經》重要經文,並加以註釋,內容簡明扼要,便於後學研習。此外,尚著有《誌齋醫論》兩卷、《素問捷徑》三卷及《痘疹論》等,惜此三書未見傳世,推測或散佚於歷史長河中。

高士對《內經》研究頗深,在《靈樞經摘註》中,他特別重視經絡氣血理論,強調「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並在註解中融入個人臨床心得,對針灸與氣血調治之法多有闡發。其學術觀點亦反映於對「五運六氣」的探討,認為運氣變化與人體疾病密切相關,醫者當順應天時以調理陰陽。

在治療方面,高士善用滋陰清熱之劑,如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等,並注重脾胃調理,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養陰需兼顧健脾,以免滋膩礙胃。其醫論雖以丹溪學說為宗,然亦兼採東垣補土、河間瀉火等諸家之長,展現其融會貫通之學術特色。

高士之醫學貢獻,不僅在於理論闡述,更在於其將經典與臨床結合,為後世中醫發展提供重要參考。其著作雖部分失傳,然現存《靈樞經摘註》仍為研究中醫針灸理論及明代醫學思想之珍貴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