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高上池>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高上池
高上池(約1785-1850年),清代著名醫家,江蘇無錫人。其父高錦庭為嘉慶年間(1796-1820年)名醫,精於內、外科,尤擅瘍科(外科),著有《瘍科心得集》,對後世中醫外科發展影響深遠。高上池承襲家學,深研醫理,臨證經驗豐富,尤擅內科與外科,並與同時代名醫王旭高(王泰林)相互切磋醫術,共同探討醫理,學術交流密切。
高上池與王旭高合撰《醫學課兒策》一卷,後收錄於近代中醫叢書《三三醫書》(1915年刊行)。該書內容精要,涵蓋內、外科診治心法,反映其臨證思維與家傳醫術特色。書中強調辨證論治,注重臟腑氣血調和,並結合外科瘍科經驗,體現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施治原則。
高上池繼承其父高錦庭之學術思想,重視外科病症的內治之法,主張「外病內治」,強調調理臟腑氣血以治外瘍,此觀點與傳統中醫「治外必本諸內」理論相契合。其學術貢獻不僅在於臨床實踐,更在於融合內、外科診治理論,豐富中醫外科學說。
高上池與王旭高之交遊,亦反映清代江南醫家間的學術互動。王旭高以肝病論治聞名,而高上池則兼通內外,二者相互啟發,共同推動中醫理論與臨床結合。高氏醫學世家之傳承,以及其與同期醫家的學術交流,對清代中醫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