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高若訥>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高若訥(997-1055年),北宋著名醫家與官員,字敏之,原籍并州榆次(今山西榆次),後遷居衛州(今河南汲縣)。天聖年間進士及第,官至龍圖閣直學士、史館修撰等職。因母親患病而潛心研習醫術,遂精通岐黃之術,尤擅傷寒理論與經典校讎。
醫學成就與著作
- 《素問誤文闕義》:
此書為高若訥校勘《黃帝內經素問》之考證專著,針對當時流傳版本中的訛誤與缺漏進行辨正。宋代醫籍校勘學風興盛,高氏以史學功底結合醫理,考訂經文,反映其「以經解經」的嚴謹態度,惜已亡佚。 - 《傷寒類要》(一作《傷寒類纂》):
全書四卷,屬傷寒學分類研究之作。高氏將張仲景《傷寒論》內容按證候、治法、方藥重新編次,開後世「類證研究」先河。此書雖佚,但從書名推測,可能融合了北宋初期醫家對傷寒學的系統化整理思維,與朱肱《類證活人書》互有啟發。
學術背景與影響
高若訥身處北宋醫學變革期,官方重視醫籍整理(如校正醫書局設立),其校勘工作與掌禹錫、林億等醫官相呼應。其母病習醫的經歷,亦符合宋代儒醫「通方技以孝親」的風氣。
其傷寒研究承襲王叔和《脈經》編次傳統,並吸收孫思邈「方證同條」方法,對金元傷寒學派發展有間接影響。明《醫籍考》評其「以儒通醫,深得仲景閫奧」,可見後世評價。
歷史定位
高氏兼具文臣與醫家雙重身份,其著作雖散佚,但作為北宋前期重要的傷寒文獻整理者,在醫學史上仍具標誌性意義。其校勘方法與分類思想,為後世《傷寒論》研究提供範式參考。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