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病穿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病穿板
病穿板,又稱湧泉疽,首見於《證治準繩·外科》卷四,屬中醫外科病症之一。其名「穿板」喻指疽瘡深潰,如穿透木板之狀,而「湧泉」則形容膿液自足底湧泉穴附近潰出之勢。此症好發於足底湧泉穴周邊,屬陰疽範疇,多因氣血虛弱、寒濕凝滯,或陰毒內蘊所致。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病穿板之成,與足少陰腎經密切相關。湧泉穴為腎經井穴,若腎氣虧虛,寒濕乘虛下注,鬱久化熱,腐肉成膿;或因勞傷筋脈,氣血失和,經絡壅滯,遂發為疽。其病機關鍵在於「本虛標實」,正氣不足為本,局部熱毒壅滯為標。
臨床表現
初起足底隱痛,漸至紅腫焮熱,觸之堅硬如板,疼痛劇烈,步履艱難。日久瘡頂軟陷,膿成潰破後,流出黃稠或灰黑膿液,夾雜壞死組織,瘡口難斂。若遷延失治,可深蝕筋骨,甚則引發全身寒熱交作、煩渴等變證。
治法與方藥
-
內治
- 初期(未潰):宜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方選陽和湯(《外科全生集》)加減,以鹿角膠、肉桂溫補腎陽,麻黃、白芥子宣通腠理。
- 成膿期:清熱解毒、托裡排膿,用透膿散(《外科正宗》)合五味消毒飲,佐黃耆益氣托毒。
- 潰後:若氣血兩虛,瘡口不斂,可選十全大補湯補益氣血,生肌長肉。
-
外治
- 初起可外敷沖和膏(《外科正宗》)以散結消腫;膿成則切開引流,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後期以生肌玉紅膏收口。
古籍考據
《證治準繩》指出此症「毒發足心,最為險候」,強調其易傷腎經根本。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進一步區分:「湧泉疽屬腎虛濕盛,若色黯漫腫者,當溫補托裡。」可見歷代醫家對其虛實辨治之重視。
病穿板之辨治,需緊扣腎經氣血盛衰,兼顧局部邪毒輕重,方能標本同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