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高梁之變」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高梁之變

「高梁之變」為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所載之病理概念,首見於《素問·生氣通天論》:「高梁之變,足生大丁。」此處「高」通「膏」,指油脂肥膩之物;「梁」通「粱」,意指精細糧食。該理論闡述長期過食肥甘厚味及精製穀物,導致體內濕熱蘊結,氣血壅滯,進而引發瘡瘍疔毒等病變。

病因病機

  1. 飲食失節
    中醫認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過度攝取膏粱厚味,超出脾胃運化能力,致使水穀精微停滯,化為濕濁。《內經》稱此類飲食為「陰之所生,本在五味」,然「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強調過猶不及之理。
  2. 濕熱內生
    肥甘之物性黏滯,易阻礙脾陽,脾失健運則濕濁內停;精細糧食(如白米、麵粉)缺乏粗纖維,久食令腸腑傳導遲滯。濕濁鬱久化熱,濕熱搏結,熏蒸肌腠,發為癰疽疔瘡。
  3. 氣血壅滯
    濕熱之邪阻遏經絡,使營衛不和,氣血運行不暢。《醫宗金鑒》云:「膏粱之變,毒蘊於內」,指出此類病變多因內毒外發,與現代醫學「代謝性炎症」概念相呼應。

臨床表現

「足生大丁」為典型症狀,泛指肢體末端(如足部)易生瘡瘍,亦可泛發於全身。濕熱蘊結程度不同,表現各異:

  • 輕證:皮膚痤瘡、口舌生瘡、脘痞苔膩。
  • 重證:癰腫焮紅、潰膿疼痛,甚則熱毒內陷,見高熱煩渴、脈洪數等。

治法與方藥

歷代醫家針對此病機提出多種治法,核心在於「清熱解毒、健脾化濕」:

  • 濕熱偏盛:選用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佐以蒼朮、薏苡仁等化濕。
  • 氣血瘀滯:配合仙方活命飲,以當歸、赤芍活血通絡。
  • 脾胃虛弱:輔以參苓白朮散,標本兼顧。

與現代醫學關聯

中醫「高梁之變」理論,與當代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皮膚感染等疾病機理相契合。研究顯示,高脂高糖飲食會改變腸道菌群,誘發慢性低度炎症,與《內經》「濕熱蘊毒」之說互為印證。

此概念不僅揭示飲食與疾病的關聯,更體現中醫「治未病」思想,強調「節飲食」為養生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