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高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高骨
在中醫學中,「高骨」一詞具有多重涵義,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
1. 泛指人體骨骼的高起之處
《靈樞·邪客》云:「地有山石,人有高骨。」此處「高骨」泛指人體骨骼中明顯隆起或突出的部位。明代醫家張介賓進一步解釋:「高骨者,顴肩膝踝之類。」意指面部顴骨、肩部鎖骨、膝蓋骨(髕骨)及踝關節等處的骨性突起,均屬高骨範疇。此類高骨多為經絡循行或穴位所在之處,與氣血運行密切相關。
2. 指腰椎骨
《素問·生氣通天論》提到:「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此處「高骨」特指腰椎。唐代王冰註解:「高骨,謂腰高之骨也。」腰椎為支撐軀幹的重要結構,中醫認為其與腎氣盛衰相關。若過度勞損或腎氣虧虛,可能導致腰椎受損,甚至引發腰痛、活動受限等症狀。
3. 專指橈骨莖突(腕後高骨)
《醫宗金鑑·正骨心法要旨》記載:「腕骨……其上並臂輔兩骨之端,其外側之骨名高骨。」此處「高骨」即解剖學中的橈骨莖突,位於腕部外側,為手腕部的重要骨性標誌。中醫診脈時,常以高骨(橈骨莖突)為定位依據,其內側為「關」部,是寸口脈診的關鍵部位。
中醫理論中的相關應用
高骨不僅是解剖結構,亦與經絡、臟腑功能相聯繫。例如:
- 腰椎(高骨)與腎氣:腎主骨生髓,腰椎的強健與否反映腎氣充盛程度。
- 腕後高骨與脈診:作為寸口脈的定位標誌,高骨在脈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協助判斷臟腑氣血狀態。
綜上所述,「高骨」在中醫學中依上下文不同,可指廣泛的骨性突起、腰椎或特定腕部結構,其理論與臨床應用均體現中醫整體觀及形神合一的思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