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高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高蓋

高蓋為經穴別名,首見於《太平聖惠方》,後世醫籍如《循經考穴編》亦稱之為「商蓋」。此穴實為督俞之別稱,屬足太陽膀胱經,為督脈之氣所輸注之處,具有調和氣血、疏通經絡之效。

定位與取穴

高蓋(督俞)位於背部,當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時,可先定位至陽穴(第七胸椎棘突下),再向上循一椎骨,旁開兩橫指即得。

功能與主治

高蓋為督脈之氣轉輸於背部的重要腧穴,與臟腑之氣相通,主要作用如下:

  1. 調理氣血:主治胸悶、心痛、氣逆等氣機不暢之症。
  2. 寬胸利膈:可緩解呃逆、嘔吐、胃脘脹滿等脾胃不調症狀。
  3. 通絡止痛:用於治療肩背痛、脊強等經絡痹阻之證。

理論依據

《黃帝內經》提出「背為陽,督脈統攝諸陽」,高蓋位處背部,與督脈相應,故能調節陽氣,平衡陰陽。此外,此穴鄰近心俞、膈俞,與心肺功能密切相關,故臨床多用於心肺氣機失調之證。

配伍應用

高蓋常與其他腧穴配伍,以增強療效:

  • 配內關、膻中,可寬胸理氣,緩解胸痹心痛。
  • 配足三里、中脘,能和胃降逆,治療呃逆嘔吐。
  • 配委中、崑崙,可舒筋活絡,改善肩背拘急。

刺灸法

古法記載,此穴可針可灸。針刺時宜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灸法則以溫和灸為主,每次5~10分鐘,適用於虛寒證候。

高蓋作為督俞之別名,體現中醫腧穴命名的多樣性,其功能與定位均以經絡理論為基礎,臨床應用廣泛,是中醫針灸治療中的重要穴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