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高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高福

高福,唐代道家人物,生平籍貫不詳,然精於醫道,尤擅攝生之術。據《新唐書·藝文誌》所載,其著作《攝生錄》三卷,惜已散佚,未能流傳後世。唐代醫道交融,道家思想對中醫理論影響深遠,高福之學或亦體現此特色。

攝生之術與中醫理論
攝生,即養生之道,為中醫「治未病」思想之核心。《黃帝內經》強調「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與道家「順應自然」之旨相通。高福所撰《攝生錄》,可能涵蓋導引、吐納、食療等內容,此類方法於唐代盛行,與孫思邈《千金要方》中提倡的養生術相類。

  1. 導引與氣血調和
    導引為肢體運動與呼吸配合之術,旨在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唐代醫家重視導引,如《諸病源候論》即載有多種導引法,高福或亦融入此術於著作中。
  2. 吐納與臟腑調理
    吐納屬呼吸調息之法,道家視為「煉氣」根本。《攝生錄》可能論及呼吸與臟腑關聯,如「肺主氣」之說,透過深長呼吸以培補宗氣,強化肺脾功能。
  3. 食療與四時養生
    唐代食療學發達,孫思邈提出「食治未癒,然後命藥」。高福或結合四時陰陽變化,主張春養肝、夏養心等順時飲食,契合《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理。

道家思想與中醫融合
唐代醫道不分,高福之學或援引道家「清靜無為」「形神共養」觀念,強調精神內守以卻病延年。此與《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相呼應,反映當時醫家對身心調攝之重視。

歷史地位與影響
雖《攝生錄》失傳,然高福作為唐代攝生家,其學說或間接影響後世養生文獻。宋代《雲笈七籤》等道書亦收錄類似內容,可見唐代攝生術於醫道傳統中之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