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病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病瘳
「病瘳」為中醫學專有名詞,意指疾病痊癒、身體恢復健康之狀態。此概念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痺論》:「五臟有俞,六府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意指五臟六腑之氣血運行通暢,經脈調和,則疾病自然痊癒。
中醫理論基礎
- 臟腑經絡與病瘳之關係
中醫認為,疾病之發生與臟腑功能失調、經絡氣血阻滯密切相關。《內經》提出「五臟有俞,六府有合」,強調臟腑之氣血可通過特定腧穴(如背俞穴、下合穴)調節,進而促使病瘳。例如:- 背俞穴:如肺俞、心俞等,為臟腑之氣輸注於背部之處,針灸或推拿此類穴位可調節臟腑功能。
- 下合穴:如胃合於足三里,大腸合於上巨虛,刺激此類穴位可疏通六腑之氣機。
-
氣血調和為病瘳關鍵
中醫視氣血為生命活動之基礎,《靈樞·本藏》云:「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此人之常平也。」疾病痊癒之過程,即氣血由失衡恢復平衡之狀態。例如:- 氣滯血瘀者,需以行氣活血之法(如服用血府逐瘀湯)使氣血通暢。
- 氣虛血弱者,則以補氣養血之方(如八珍湯)助正氣恢復。
-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素問·刺法論》提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說明人體正氣充足時,外邪難以侵襲,即使發病亦易趨向病瘳。中醫治療強調「扶正祛邪」,如:- 扶正:透過補益藥物(如黃芪、人參)或功法(如氣功、太極)增強體質。
- 祛邪:根據邪氣性質(如風、寒、濕、熱)採用相應治法(如發汗、清熱、化濕)。
病瘳之臨床體現
-
症狀消除
疾病痊癒時,患者原有之症狀(如疼痛、發熱、咳嗽)應完全消失,且無反覆發作之跡象。 - 脈象與舌象恢復正常
- 脈象:由病脈(如浮、沉、遲、數)轉為平和之「緩脈」。
- 舌象:由異常(如苔厚、色紅或紫)恢復為淡紅舌、薄白苔。
-
精神與體力復常
《靈樞·天年》提及「五臟堅固,血脈和調……營衛之行,不失其常」,病瘳者應表現為神志清明、飲食如常、體力充沛。
古籍論述延伸
除《素問·痺論》外,其他經典亦對病瘳有所闡釋:
- 《傷寒論》以「陰陽自和者必自愈」說明人體陰陽平衡後,疾病自然向癒。
- 《金匱要略》提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強調治未病以促進病瘳。
綜上所述,「病瘳」為中醫核心治療目標,其機理涵蓋臟腑、經絡、氣血之整體調節,並體現於症狀、脈象、精神等多層面之改善。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