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高風雀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高風雀目

高風雀目,又稱「高風雀目內障」,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首見於元代危亦林所著《世醫得效方》卷十六。其特徵為患者於黃昏或光線昏暗時視物不清,至白晝或光線充足處則視力稍復,日久則瞳神漸呈金色,故亦稱「黃風」。此病名形象描繪患者如雀鳥般於夜間視物困難,故以「雀目」為喻。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高風雀目多與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或陽氣衰微相關。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則目失所養;腎藏精,主瞳神,腎精虧虛則神光衰微,夜視不明。此外,脾胃虛弱亦可致氣血生化不足,使目絡失濡,加重病情。《目經大成》提及此症「陽氣下陷,陰氣上騰」,故夜間陰盛之時,陽氣更衰,視物昏蒙。

臨床表現
初起症見黃昏後視物模糊,或僅能辨近物,日久則白晝視力亦漸減,瞳神色澤轉為淡黃或如金箔,甚則視野狹窄如管窺。部分患者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肝腎不足之象,或面色萎黃、食少乏力等脾虛徵兆。

典籍論述
除《世醫得效方》外,《證治準繩·雜病》亦載:「高風雀目,至晚不明,天曉復光」,強調其晝夜視力差異;《銀海精微》則歸因於「元陽虛耗」,主張溫補脾腎。古籍多將此症與「肝虛雀目」(維生素A缺乏所致夜盲)區分,後者多見於小兒疳積,而高風雀目以成人陽衰或內障為主。

治療方向
傳統治法以補益肝腎、溫陽益氣為要,方如右歸丸補中益氣湯加減,或配合針灸肝俞、腎俞等穴。若瞳神色變,則需辨證是否兼夾痰濕瘀阻,酌加化痰通絡之品。然此症屬慢性內障,古籍多提示「久病難挽」,故早期調理尤為關鍵。

與現代醫學關聯
現代中醫研究認為,高風雀目近似於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等遺傳性眼疾,其夜盲、視野縮小及眼底色素沉著等表現,與古籍描述相類,然中醫治療仍以整體辨證為主,不拘泥於病名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