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高風內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高風內障
高風內障,又稱「高風雀目內障」,為中醫眼科病名,首載於《張氏醫通·卷八》。此症以夜間視物不清或完全不能視物為主要特徵,白晝視力尚可,然隨病情發展,視野漸趨狹窄,終致失明。其病因病機與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目絡失養密切相關,屬「雀目」(夜盲)範疇,然病情更深重,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耗損所致。
病因病機
- 肝腎陰虛:肝藏血,開竅於目;腎藏精,主瞳神。肝腎精血虧虛,目失所養,則夜間陰盛之時陽氣更衰,故視物不明。
- 脾虛氣弱: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清陽不升,濁陰上擾,目絡滯澀,神光不得發越。
- 脈絡瘀阻:久病入絡,氣血運行不暢,目絡瘀阻,精微不能上承,加重視物昏矇。
臨床表現
- 初期:入暮或光線昏暗處視物模糊,白晝如常,或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
- 中期:視野逐漸縮窄,如管狀,行動受限,可能出現面色萎黃、氣短乏力等氣血兩虛之象。
- 後期:視力嚴重受損,甚至失明,舌質淡暗或瘀斑,脈沉細或澀。
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以補益肝腎、益氣活血為主,兼顧通絡明目:
- 肝腎陰虛證:方用明目地黃丸加減(熟地、山茱萸、枸杞、菊花等),滋養肝腎。
- 脾虛氣弱證:選用補中益氣湯合決明夜靈散(石決明、夜明砂等),升陽益氣。
- 脈絡瘀阻證:以血府逐瘀湯配合通竅活血之品(如川芎、丹蔘),化瘀通絡。
古籍論述
《張氏醫通》指出此症「至晚不見,曉則復明」,強調其與陽氣衰微相關;《銀海精微》則稱「雀目漸成內障」,提示病情演變之勢。歷代醫家多從虛、瘀論治,重視調補肝脾腎三臟,佐以活血通絡之品。
高風內障屬慢性眼疾,其治療需循序漸進,結合體質調理,以延緩病情發展。中醫通過辨證分型,針對病機用藥,體現「內治外調」之整體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