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高鬥魁>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高鬥魁(1623-1670年),字旦中,號鼓峰,明末清初著名醫家,浙江鄞縣(今屬寧波)人。其學術思想承襲明代醫家張介賓(景岳),並發展出獨特的診療體系,尤精於脈診與辨證論治,強調「脈、證、時」三維合參的診斷原則,對後世中醫臨床影響深遠。
學術特色與貢獻
- 脈證合參理論
高氏主張診病須脈象、症狀與時令氣候相互印證。他發展張介賓「重脈求本」之說,提出脈象動態需結合患者體質與外界環境變化,例如春弦夏洪之際,需辨別常脈與病脈的細微差異,此見解詳載於《醫家心法》中。 - 中風辨治新論
明確區分「真中風」與「類中風」:- 真中風:外感風邪直中經絡,治以祛風通絡為主,善用續命湯類方加減。
- 類中風:內傷積損所致,主張滋陰熄風或益氣活血,創製多首養陰平肝方劑,突破當時醫界偏用辛溫發散的慣例。
-
痢疾治療心法
提出「調氣毋傷氣,和血毋耗血」的治痢綱領,反對峻下破氣之劑。所創澤瀉湯(以澤瀉、白朮為君,佐以當歸、白芍)強調健脾滲濕兼顧肝血調和,成為治療濕熱痢的經典方劑,後世《四明醫案》載有多則驗案。 - 溫補學派的實踐與創新
雖宗張介賓溫補學說,但反對機械套用,臨床重視「陽中求陰」與「陰中求陽」的動態平衡。在虛勞證治中,常以左歸、右歸丸為基礎,依五行生剋調整用藥比例,展現靈活化裁之能。
著作與傳承
- 《醫家心法》:系統闡述其脈學理論與辨證思維,包含獨特的「三焦分治」用藥規範。
- 《四明心法》:收錄內科雜病診治心要,尤詳於脾胃病機的闡釋。
- 《四明醫案》:記錄臨床驗案,展現其「因時制方」的靈活手法,如治暑病注重心脾兩調,有別於時醫清暑泄熱之常法。
高氏學說在清代江浙醫家中廣為流傳,其門人輯錄《鼓峰證治心典》進一步發揚其學,對浙派中醫的形成具有奠基性影響。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