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高秉鈞>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高秉鈞(1755-1827年),清代著名外科醫家,字錦庭,江蘇無錫(古稱錫山)人。其學術思想深植於《內經》理論體系,臨證擅長瘡瘍外科,兼通內科雜病,行醫三十餘載,形成「外科必從內治」的獨特治療理念。

學術淵源與理論特色
高氏主張外科疾患當以臟腑經絡辨證為本,強調「瘍科之證,在上部者俱屬風溫風熱,在中部者多屬氣鬱火鬱,在下部者俱屬濕火濕熱」的三部辨證體系。此說法將外科局部病變與三焦氣化理論相結合,體現其「外病內治」的核心思想。其臨證尤重舌診,認為舌質變化能反映瘡瘍的寒熱虛實,如「舌絳而乾者,防其火毒內陷」等論述,豐富了外科診斷學內容。

著作與方藥創新

  1. 《瘍科心得集》(1805年):分三卷系統論述癰疽、疔瘡、流注等外科病證,首創「同病異治」原則。如對「乳岩」(乳腺癌)提出初期宜疏肝解鬱,後期需養營扶正的階段療法,突破當時外科偏重刀針的局限。
  2. 《謙補齋外科醫案》:經其子高鼎汾整理,載有運用托裏消毒散、逍遙散等內服方治療頑瘍的實錄,展現其活用內科方於外科的臨床思維。
  3. 《景嶽新方歌》:與吳辰燦合輯,將張景嶽方劑編為歌訣,反映其重視溫補學派的用藥傾向,如以右歸飲加減治療陰疽虛證。

臨證經驗舉隅

  • 對「爛喉痧」(猩紅熱)提出「疫毒入營」病機,創清營解毒方,早於溫病學家葉天士相關論述。
  • 治療「附骨疽」(化膿性骨髓炎)強調「腎虛為本」,採用陽和湯溫補託毒,避免過用寒涼傷正。
  • 在《高氏醫案》中記載以六味地黃丸加減治癒「黴瘡」(慢性潰瘍)案例,體現其「補腎生肌」的學術觀點。

高秉鈞的學術成就,標誌著清代外科從局部論治向整體辨證的轉變,對後世瘍科發展影響深遠。其醫案中常見的「扶正化毒」「調和營衛」等法,至今仍為中醫外科臨床所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