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高秉鈞>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高秉鈞(1755-1827年),字錦庭,號謙補齋,江蘇無錫人。清代外科學家。精醫學,工內外科,尤擅瘡瘍證治。從醫三十餘年,臨證經驗豐富。認為治外科而必參究《內經》等,方可探其本而不襲其末。嘗謂「外科必從內治」。著有《瘍科心得集》三集(1805年),另有《謙補齋外科醫案》由子鼎汾手輯,後為江陰楊道南所獲,經校勘於1930年刊行。此外尚有《高氏醫案》及與吳辰燦合輯之《景岳新方歌》一卷傳世。
高秉鈞是清代著名的外科學家,他精通醫學,尤其擅長治療瘡瘍。他認為治療外科疾病,必須要參考《內經》等經典著作,才能從根本上治療疾病,而不是只治標不治本。他還提出了「外科必從內治」的觀點,認為外科疾病的治療,必須從內部調理,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高秉鈞一生著作頗豐,其中最著名的是《瘍科心得集》三集。這部著作收錄了高秉鈞多年的臨床經驗,內容豐富,論述精闢,是研究清代外科學的重要文獻。此外,高秉鈞還著有《謙補齋外科醫案》《高氏醫案》等著作,對後世的外科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
高秉鈞是一位傑出的外科學家,他對外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對後世的外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以下是《瘍科心得集》中的一段原文:
「凡治外科,必先審其內,內治得宜,外治自效。蓋外科之病,多由內生,內治不善,則外治無功。故曰:外科必從內治。若但治其外,不顧其內,則猶治標不治本,其病終不可愈也。」
這段話強調了內外兼治的重要性,認為外科疾病的治療,必須要從內部調理,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如果只治標不治本,就會導致疾病久治不愈。
高秉鈞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對後世的外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他提出的「外科必從內治」的觀點,為後世的外科學研究指明了方向。他的著作《瘍科心得集》三集,是研究清代外科學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