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病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病持
定義與經典溯源
「病持」一詞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指病情持續遷延、病程較長,且病勢進展緩慢的狀態。原文提出:「太過者暴,不及者徐,暴者為病甚,徐者為病持。」此處以「暴」與「徐」對舉,說明疾病發展的兩種特徵:若邪氣過盛(太過),則病勢急驟(暴),病情較重;反之,若正邪相持或邪氣微弱(不及),則病勢緩慢(徐),形成「病持」之態。
中醫病機分析
- 正邪交爭的動態平衡
「病持」反映人體正氣與病邪處於相持階段,正氣不足以速驅邪外出,而邪氣亦未強盛至壓倒正氣,故病情呈現膠著狀態。此類疾病多屬慢性病或反覆發作之證,如虛勞、痰飲、濕阻等。 - 與「病甚」「病衰」的區別
《內經》將疾病發展分為「病甚」(急性加重)、「病持」(慢性遷延)、「病衰」(正勝邪退)三階段。「病持」處於中間態,需辨明正虛與邪實的消長關係,如脾虛濕困、肝鬱氣滯等證常見此特徵。
臨床表現與相關證型
- 病程特點:症狀時輕時重,纏綿難癒,如慢性咳嗽、長期低熱、風濕痹痛等。
- 常見證候:
- 氣滯血瘀:病情久延導致經絡不通,如脅痛隱隱、舌質暗紫。
- 脾虛濕蘊:納呆腹脹、大便溏薄,因運化無力而濕邪內停。
- 陰陽兩虛:常見於久病耗傷,如畏寒肢冷兼見口乾咽燥。
治療原則
中醫強調「治病求本」,針對「病持」需分虛實:
- 扶正為主:若因正氣不足(如氣虛、陽虛),宜用補益法,如四君子湯、腎氣丸等,逐步恢復機體抗邪能力。
- 祛邪為輔:若宿邪留滯(如痰濕、瘀血),需結合化痰、活血等法,如二陳湯、血府逐瘀湯,避免一味攻伐傷正。
- 調和陰陽:重視「緩則治其本」,透過針灸、藥膳等長期調理,改善體質偏頗。
與現代醫學的關聯
「病持」概念近似現代「慢性病」或「亞健康狀態」,但中醫更強調內在氣血陰陽的失衡。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若表現為倦怠、頭暈等虛證,可從「病持」角度辨治,注重整體調節而非單純控制指標。
經典延伸
《傷寒論》中「少陽病」的「往來寒熱」、溫病學派的「伏邪」理論,均與「病持」機制相通,進一步豐富其內涵,突顯中醫對疾病時相動態變化的深刻觀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