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高者抑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高者抑之

1. 治則
「高者抑之」為中醫重要治則之一,首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意指對於氣機上逆、亢盛之證,需運用降逆下氣之方藥予以抑制。此原則強調調整氣機升降,使失常之生理狀態恢復平衡。

  • 肺氣上逆:若肺失肅降,氣逆於上,可見咳嗽、痰多、氣喘、胸膈脹悶等症。此時宜用降氣化痰之法,如《韓氏醫通》之三子養親湯(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以降肺氣、化痰濁。
  • 胃氣上逆:胃氣以降為順,若胃失和降,則現噁心、嘔吐、呃逆等症。治當和胃降逆,如《金匱要略》之橘皮竹茹湯(陳皮、竹茹、生薑、人參等),以調和中焦、降逆止嘔。

此類方藥多選用沉降之品,如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等,以引氣下行,契合「高者抑之」之理。

2. 運氣學說中的涵義
在五運六氣理論中,「高者抑之」亦為調節氣運亢盛的重要法則,見於《素問·氣交變大論》:「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此處以「權衡」為喻,說明自然界氣運若過度升發(高者),則需以克制之氣加以抑制,以維持動態平衡。

  • 五行相克之應用:如木運過亢(風氣大行),可藉金氣(燥金)克制;火運太盛(暑熱熾烈),則以水氣(寒水)調抑。此即「亢害承制」之理,體現中醫「以平為期」的核心思想。

3. 與其他治則的關聯
「高者抑之」與「下者舉之」(如中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相對,二者共構中醫升降理論的基礎。此外,與「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等治則並列,均遵循《內經》「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的總綱。

此治則不僅指導臨床用藥,亦反映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強調人體與自然皆需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