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高保衡>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高保衡(1037年-1105年),字仲和,號東野,北宋醫學家。

熙寧(1068年-1085年)年間為朝奉郎國子博士,太子右贊善大夫。精通醫學,深明方藥病機,曾在校正醫書局任職,參加校正《黃帝內經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等醫書。神宗嘗下詔賜緋魚加上騎都尉。

高保衡在《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出了「陰陽相薄,則為病」的觀點,認為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他還提出了「陰陽相薄,則為病」的治療原則,認為要根據陰陽失調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高保衡在《傷寒論》中提出了「六經辨證」的理論,認為六經是人體的六個主要臟腑,六經病是由於六經受邪而引起的疾病。他還提出了「三焦辨證」的理論,認為三焦是人體的一個重要通道,三焦病是由於三焦受邪而引起的疾病。

高保衡在《金匱要略方論》中提出了「八綱辨證」的理論,認為八綱是人體的八個主要生理功能,八綱病是由於八綱受邪而引起的疾病。他還提出了「十八反」的理論,認為十八反是人體的十八種主要生理功能相互影響的關係。

高保衡的醫學思想對後世的醫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是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醫學家。

高保衡(1037年-1105年),字仲和,號東野,北宋醫學家。

熙寧(1068年-1085年)年間為朝奉郎國子博士,太子右贊善大夫。精通醫學,深明方藥病機,曾在校正醫書局任職,參加校正《黃帝內經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等醫書。神宗嘗下詔賜緋魚加上騎都尉。

高保衡在《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出了「陰陽相薄,則為病」的觀點,認為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他還提出了「陰陽相薄,則為病」的治療原則,認為要根據陰陽失調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高保衡在《傷寒論》中提出了「六經辨證」的理論,認為六經是人體的六個主要臟腑,六經病是由於六經受邪而引起的疾病。他還提出了「三焦辨證」的理論,認為三焦是人體的一個重要通道,三焦病是由於三焦受邪而引起的疾病。

高保衡在《金匱要略方論》中提出了「八綱辨證」的理論,認為八綱是人體的八個主要生理功能,八綱病是由於八綱受邪而引起的疾病。他還提出了「十八反」的理論,認為十八反是人體的十八種主要生理功能相互影響的關係。

高保衡的醫學思想對後世的醫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是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醫學家。

高保衡(1037年-1105年),字仲和,號東野,北宋醫學家。

熙寧(1068年-1085年)年間為朝奉郎國子博士,太子右贊善大夫。精通醫學,深明方藥病機,曾在校正醫書局任職,參加校正《黃帝內經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等醫書。神宗嘗下詔賜緋魚加上騎都尉。

高保衡在《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出了「陰陽相薄,則為病」的觀點,認為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