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高保衡>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高保衡(生卒年不詳),北宋著名醫學家與醫籍整理專家,主要活躍於神宗熙寧年間(1068-1085年)。官至朝奉郎、國子博士,兼太子右贊善大夫,獲賜緋魚袋及上騎都尉勳位,為當時儒醫兼通的代表性人物。

醫政貢獻與典籍校勘 高保衡任職於校正醫書局期間,主持多部經典醫籍的系統整理工作。其與林億等人共同校注的《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成為後世研究《內經》的標準範本。校勘過程中,高氏不僅考證文字訛誤,更結合臨床實踐對經文進行註解,如在《調經論》篇補充氣血運行機轉的註釋,體現「以醫理正文本」的學術特色。另參與《傷寒論》《金匱要略》的官方校訂,確立張仲景著作的權威版本體系。

學術思想特質

  1. 經脈理論發揮:在校正《靈樞》時特別強調「經脈如環無端」的動態觀,註解中提出「營衛之行,晝夜五十度」的具體化論述,影響後世對子午流注學說的發展。
  2. 方藥考證方法:於《金匱要略》校勘記中創立「以方測證」體例,通過分析組方結構反推病機,如考證桂枝湯類方時指出「芍藥用量變化示營衛偏重」。
  3. 陰陽標本論:在《素問》註解中發展「病在本求之標,病在標求之本」的辨治原則,為宋代運氣學說與臨床診療的結合提供理論橋樑。

歷史評價 《宋史·藝文志》載其另撰有《脈訣機要》三卷(已佚),元代滑伯仁《讀素問鈔》多引其說。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序例》稱「宋臣高保衡等,釐正醫經,功在岐黃」,肯定其對中醫經典體系化建設的貢獻。其校勘體例注重「存古而不泥古」,成為後世醫籍整理的重要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