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肛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肛腫

病證名,見於《醫宗金鑑·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又稱翻肛,指肛門紅腫外翻之症。此病多發於小兒,然成人亦可罹患,主因積熱蘊結,下注大腸,或排便困難,久努傷肛所致。

病因病機

  1. 積熱下注
    小兒陽氣偏盛,若飲食不節,過食辛熱厚味,或乳母恣啖辛辣,熱毒內蘊,下移大腸,鬱於肛門,氣血壅滯,發為紅腫。
  2. 排便努張
    大便燥結,如廁時強力努掙,氣血受阻,肛門受迫而腫脹翻出。

證候表現

  • 肛門周圍紅腫熱痛,甚則外翻脫出。
  • 或伴便秘、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等裏熱之象。

治法方藥

  1. 內治

    • 清熱通便為主,方選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加減,佐以清熱解毒之品,如蒲公英、紫花地丁,以瀉大腸實熱。
    • 若兼濕熱下注,可合芍藥湯葛根芩連湯化裁。
  2. 外治

    • 先以荊芥、生蔥煎湯熏洗,疏通氣血,緩解腫痛。
    • 後敷蟠龍散(乾地龍、朴硝等研末),以消腫斂肛。
    • 另可選用黃連膏如意金黃散外塗,清熱解毒。

辨證要點

  • 實熱證者,肛腫色紅灼痛,脈數苔黃,治當瀉火通腑。
  • 若久病氣虛,肛腫難斂,則需益氣升提,酌用補中益氣湯

此症與脫肛有別,後者多因中氣下陷,肛門鬆弛脫出,而肛腫則以熱毒壅滯為標,臨證須細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