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肛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肛癰

肛癰為中醫病名,指肛門周圍因熱毒蘊結、氣血壅滯而發生的化膿性感染。其特徵為肛周紅腫熱痛,甚則潰膿,屬中醫「癰疽」範疇。《醫門初要》卷中記載:「肛門四周紅腫作痛……一處膿出者為肛癰。」此病多因飲食不節、濕熱下注,或外感邪毒、氣血瘀滯所致,與「臟毒」證治相通,然病位有異。

病因病機

  1. 濕熱下注:過食辛辣厚味,脾胃運化失司,濕熱內生,下注肛門,蘊結成毒。
  2. 氣血瘀滯:久坐久立,或情志不暢,氣機不舒,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瘀而化熱。
  3. 外感邪毒:肛門破損,感染毒邪,或風熱濕毒乘虛侵襲,蘊結肌膚。

臨床表現

  • 初期:肛周局部紅腫,灼熱疼痛,觸之堅硬,伴隨發熱、口渴、便秘等實熱證候。
  • 成膿期:腫痛加劇,按之波動,膿成時疼痛如雞啄,伴身熱不退。
  • 潰後:膿出黃稠,腫痛漸消,若膿出稀薄、瘡口久不癒合,多屬氣血虧虛。

辨證分型

  1. 濕熱蘊結證:肛周紅腫熱痛明顯,伴發熱、口苦、尿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 熱毒熾盛證:腫痛劇烈,膿成未潰,高熱煩渴,舌紅絳苔黃燥,脈洪大。
  3. 氣虛毒滯證:潰後膿液清稀,瘡面色暗,新肉不生,伴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療原則

以「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為主,輔以「托毒排膿」或「益氣生肌」。

  • 內治
    • 濕熱蘊結者,選用 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 加減。
    • 熱毒熾盛者,予 仙方活命飲透膿散 以促膿出。
    • 氣虛者,投 托裏消毒散 補托兼施。
  • 外治
    • 初起未潰,以 金黃散玉露散 外敷以消腫止痛。
    • 膿成宜切開引流,潰後用 九一丹 提膿祛腐,繼以 生肌散 收口。

相關古籍論述

《外科正宗》提及:「癰疽發於肛門者,多因醉飽入房,氣血沸騰,經絡壅滯。」強調飲食房勞與氣血失調之關聯。《瘍科心得集》亦指出:「肛癰乃濕熱下乘,結於肛門。」進一步闡明濕熱病機之重要性。

肛癰之辨治,須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分階段施治,並注重調理脾胃、疏通氣血,以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