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肛頭癢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肛頭癢痛
證名,指肛門局部出現瘙癢兼疼痛之症,又稱「肛門癢痛」。此證多因大腸濕熱蘊結,或風邪流註下焦,或蟲擾肛竅所致,其病機與經絡氣血失調、臟腑功能紊亂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1. 濕熱下注
    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厚味,致脾胃運化失常,濕熱內生,下注大腸,濕性黏滯,熱性燔灼,濕熱交蒸於肛門,則發為癢痛。如《類證治裁》所言:「大腸受濕,流註肛頭,則作癢。」
  2. 風邪夾濕
    風性善行數變,與濕熱相搏,鬱於肛門肌膚,可致瘙癢劇烈,甚則抓破糜爛。若風濕久蘊,化熱生蟲,蟲蝕肛竅,則癢痛交作,如「上唇有瘡」為蟲蝕之徵(見《諸病源候論》)。
  3. 大腸燥火
    腸腑積熱,津液耗傷,肛門失潤,則疼痛明顯,伴便燥、便血,甚則「腸頭努出」(類似現代醫學之痔瘡脫垂)。

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以「清熱祛濕、疏風殺蟲、潤腸通絡」為大法,依證型選方:

  • 風濕熱蘊證
    肛門瘙癢為主,抓破流黃水,舌苔黃膩。
    方用 秦艽羌活湯(《類證治裁》),以秦艽、羌活祛風勝濕,佐黃芩、梔子清熱。
  • 蟲擾肛竅證
    癢如蟲行,夜間尤甚,或見唇瘡。
    內服 化䘌丸(《外科正宗》)殺蟲止癢,外用 苦楝根煎湯熏洗,或 神應黑玉丹(《醫宗金鑒》)祛風解毒。
  • 腸燥火結證
    肛門灼痛,便結努掙,甚則出血。
    方選 七聖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瀉火通便,或 秦艽白朮丸(《蘭室秘藏》)潤腸涼血;若氣血虧虛兼腸燥,可用 當歸郁李仁湯養血潤腸。

外治法

中醫重視局部療法,如:

  • 熏洗法:以 樸硝煎湯(《類證治裁》)清熱軟堅,或 扁蓄湯(《證治準繩》)燥濕止癢。
  • 敷藥法:濕疹糜爛者,可選青黛散(《中醫外科學》)外撲。

相關名詞

本證與「谷道癢」「肛門癢痛」等證相似,然病因有濕熱、蟲蝕、血虛風燥之異,臨床須詳辨。古籍如《外科啟玄》亦提及「肛門蟲癢」,強調蟲病與濕熱互結之機轉。

(按:中醫理論中,肛門為「魄門」,屬肺所主,與大腸相表裏,故治肛疾常需調理肺氣與腸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