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肛門癢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肛門癢痛
證名,又稱肛頭癢痛,指肛門因濕熱下注而出現瘙癢或疼痛之證。中醫認為,此證多因大腸濕熱鬱滯,下迫肛門所致,其病機可分為濕盛則癢、熱盛則痛兩類,臨床須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 濕邪下注:
大腸濕氣鬱積,流注肛門,濕性黏滯,易阻滯氣機,導致局部氣血不暢,發為瘙癢。若濕鬱日久,可化生濕蟲,瘙癢加劇,甚則潰爛流水。 - 熱邪鬱閉:
大腸火熱內蘊,或濕鬱化熱,熱毒熾盛,灼傷肛門肌膜,氣血壅滯,故見肛門灼熱疼痛,甚則腫脹。
辨證論治
-
濕盛作癢:
- 主證:肛門瘙癢難忍,時輕時重,或伴滲液,苔膩,脈濡。
- 治法:祛風除濕,殺蟲止癢。
- 方藥:
- 內服:
- 秦艽羌活湯(《雜病源流犀燭》):祛風濕,調氣血。
- 扁蓄湯:清利濕熱,適用於濕熱偏重者。
- 神應黑玉丹:化濕殺蟲,治蟲痔作癢。
- 外治:
- 苦楝根煎湯熏洗: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 內服:
-
熱盛作痛:
- 主證:肛門灼痛,局部紅腫,排便時加重,舌紅苔黃,脈數。
- 治法:清熱瀉火,活血止痛。
- 方藥:
- 內服:
- 七聖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清熱通便,緩解肛門鬱火。
- 艽白丸:清大腸濕熱,適用於熱毒壅滯之證。
- 內服:
相關證候
本證與肛頭癢痛相似,然肛頭癢痛多偏重於局部濕熱蟲蝕,治法可互參。若兼見痔瘡、肛瘻等疾,則需結合辨證,酌加消腫散結之品。
古籍參考
《雜病源流犀燭·脫肛源流》指出:「肛門癢痛,濕與火病也。」強調濕熱為本病關鍵,治療當分濕熱輕重,內外兼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