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肛門皮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肛門皮包
肛門皮包,又稱「嬰兒肛門閉鎖」,屬中醫外科病證之一,見載於清代醫家趙濂所著《醫門補要》。此症為初生嬰兒先天畸形,表現為肛門外觀有薄皮覆蓋,無正常孔竅,致穢濁不得下泄,屬「肛門閉鎖」範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此症多因胎元稟賦不足,或孕母氣血失調,致使胎兒發育異常。《醫宗金鑒·幼科心法》提及:「小兒初生,穀道不通,多由胎熱壅結,或氣血凝滯而成。」肛門為大腸之竅,屬肺所主,肺與大腸相表裏,若胎中肺氣鬱閉,大腸傳導失司,竅道不得通暢,則外現皮包裹塞之象。
臨床表現
患兒出生後即見肛門部位無孔,僅覆一層薄膜,或伴局部皮膚凹陷。若不及時處置,可致腹脹、嘔吐、啼哭不安等「關格」之候,甚則濁氣上逆,危及性命。
治法
傳統中醫以急則治標為則,首重開竅通閉。《醫門補要》載:「用剪刀剪開薄皮,以藥速止其血,則肛自通。」術後外敷止血生肌之藥,如三七末、白芨粉等,既可定痛,亦助創口癒合。然此症根在形體缺陷,終需結合外科手法修復,以全其形。
古籍參證
《瘍醫大全》論小兒肛病時云:「穀道無孔,乃胎中毒火結滯。」主張先以針刺導氣,再予清熱解毒之劑內服。然此症與單純熱毒有別,臨證須辨明虛實。清代《幼幼集成》亦強調「形傷不可復」,暗示先天形損需賴外治補救。
綜觀之,肛門皮包之治,中醫重通竅應急,然其本在先天形礙,故古今醫家多倡導早施手術,以復其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