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肛門內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肛門內舍

定義與病機
肛門內舍,又稱「先天性肛門內閉鎖癥」,屬中醫外科病證範疇,指初生嬰兒肛門閉塞不通,無法正常排便。此症可分為兩類病機:

  1. 熱毒壅結:因胎中熱毒熾盛,下注肛門,致氣血壅滯,肛門閉塞不通。
  2. 脂膜遮阻:先天發育異常,肛門處有脂膜遮蓋,阻礙孔竅開通,形成無隙可通之狀。

古籍記載

  • 《證治準繩·外科》提及:「初生兒不大便,若用按摩仍不通者,即是肛門內合。」強調此症需與一般便秘鑑別。
  • 《醫宗金鑑·幼科心法》進一步區分病因:「熱毒太盛,壅結肛門」與「脂膜遮滿,無隙可通」,並載明外治之法。

傳統治法

  1. 刺破脂膜:以金玉簪(金屬或玉製細針)刺穿遮蓋之脂膜,開通孔竅。此法需手法精準,避免傷及周圍組織。
  2. 藥導通竅:刺破後,取蘇合香丸製成棗核狀,納入肛門。蘇合香丸具芳香開竅、行氣活血之效,可助疏通瘀滯,防脂膜再度黏合。

中醫理論延伸

  • 與臟腑關係:肛門為大腸之竅,與肺氣肅降相關。肺熱下移大腸,或胎毒蘊結,均可導致肛門閉塞。
  • 氣血辨證:熱毒壅結者,多伴見面赤、啼哭不安、腹脹等實熱之象;脂膜遮阻則以局部形態異常為主,全身症狀較輕。

現代應用參考
傳統療法雖載於古籍,然今多結合西醫外科手術矯正。中醫理論仍可輔助術後調理,如以清熱解毒(如黃連、黃芩)或活血化瘀(如當歸、紅花)之品,促進局部氣血運行。

(註:本文僅述中醫理論與古籍治法,臨床處置需依專業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