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病本」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病本

一、經典出處與基本概念
「病本」一詞首見於《黃帝內經》,其涵義可分為二:

  1. 《靈樞·病本》篇:該篇為《靈樞》第二十五篇,闡明治病須分「標本」的原則,強調「治病必求於本」的核心思想,即治療需辨明病因、病機之根本,而非僅處理表象症狀。
  2. 病因內在根源:如《素問·痺論》所言:「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指出飲食不節、起居失常等內在因素,為疾病發生的根本基礎。

二、中醫理論中的「病本」內涵

  1. 標本理論

    • 病本為「因」,指疾病的本質,如陰陽失調、臟腑虛實、氣血紊亂等;病標為「果」,即外顯症狀(如發熱、疼痛)。
    • 臨床須辨明標本緩急,如「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但最終需回歸調理病本,方能根治。
  2. 病因層次

    • 六淫外感:外邪侵襲為標,正氣不足(如衛氣不固)為本。
    • 七情內傷:情志失調為標,臟腑氣機失衡(如肝鬱化火)為本。
    • 飲食勞倦:過勞或飲食不節為標,脾胃運化失常為本。

三、病本與辨證論治
中醫強調「審證求因」,透過四診(望、聞、問、切)探求病本:

  • 八綱辨證:以陰陽、表裏、寒熱、虛實為綱,定位病本性質。
  • 臟腑辨證:如「咳喘」病標在肺,病本或在脾(痰濕困脾)、在腎(腎不納氣)。
  • 經絡辨證:痛症病標在局部,病本可能為經氣阻滯或氣血虧虛。

四、經典案例舉隅

  1. 《傷寒論》之「少陰病」:外感寒邪為標,少陰心腎陽虛為本,故治本需溫補元陽。
  2. 《金匱要略》之「痰飲病」:咳喘痰多為標,脾陽不運、水濕停聚為本,當以溫脾化飲治本。

五、歷代醫家論述

  • 張介賓《類經》:「萬病之本,只此表裏寒熱虛實六者。」強調病本不離六綱。
  • 李東垣《脾胃論》:「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指出脾胃虛弱為多種疾病之根本。

六、現代中醫應用
治本之法涵蓋調氣血、和陰陽、通經絡、補臟腑,如:

  • 慢性虛勞:以補益脾腎為本,改善氣血生化之源。
  • 反覆外感:以扶正固表為本,強化衛外功能。

綜言之,「病本」為中醫診療之樞紐,貫穿病因探究、辨證分析至治療方略,體現「治病求本」的整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