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肛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肛漏(又稱「肛瘺」、「漏瘡」)為肛門周圍瘡瘍潰破後久治不癒,形成管道之病症,屬中醫外科常見疾病。其成因多與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或正氣虛弱、餘毒未清相關,病機關鍵在於「膿毒內蘊,腐蝕成漏」。
病因病機
- 癰疽潰後遺毒:肛門癰腫(如肛癰、坐馬癰)潰破後,膿毒未盡,瘡口不合,形成漏管。
- 濕熱蘊結:過食辛辣厚味,濕熱內生下注大腸,鬱久化毒,腐肉成漏。
- 正虛邪戀:素體氣血不足,或久病耗傷,正氣無力托毒外出,致瘡口難斂,膿水淋漓。
證候特徵
-
局部表現:
- 肛周可見漏管外口,時流膿水,質稠或稀,伴搔癢或疼痛。
- 急性發作時局部紅腫熱痛,膿液黃稠;慢性期則外口凹陷,膿液清稀。
- 探針可察管道走向、深淺及分支,複雜者管道迂曲,內口多位於齒線附近。
-
辨證分型:
- 實證:患處腫硬疼痛,外口凸起,膿稠色黃,伴身熱、便秘、苔黃膩,脈滑數。多屬濕熱瘀阻。
- 虛證:漏管軟陷,外口塌凹,膿稀色淡,體倦乏力,舌淡脈細。多屬氣血兩虛或陰虛火旺。
治療方法
外治為主
- 腐蝕療法:以藥線(如白降丹、紅升丹)插入漏管,化腐生新,促瘡口癒合。
- 掛線療法:用絲線或橡皮筋纏縛漏管,緩慢切割,兼具引流與癒合之效,尤適高位複雜性肛漏。
- 手術切開:直接切除瘻管,適用於低位單純性肛漏。
內治為輔
- 實證:清熱解毒、活血透膿,方用 萆薢滲濕湯 合 透膿散 加減,或 消漏丸(含黃連、當歸、槐角等)。
- 虛證:
- 氣血虛者予 托里消毒散,益氣托毒;
- 陰虛火旺者用 青蒿鱉甲湯 滋陰清熱。
分類與預後
- 單純性肛漏:管道單一,內外口明確,療效較佳。
- 複雜性肛漏:管道分支多,涉及深部組織(如穿過肛直腸環),癒合較難,易復發。
肛漏之治,貴在早期干預,外治祛腐生肌為要,內調氣血陰陽為輔,兼顧標本,方能根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