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肛裂」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肛裂(中醫病名)
病因病機
肛裂乃肛門部肛管齒線以下深及全層之皮膚撕裂傷。其發病機理主要與下列因素相關:
- 血熱腸燥:素體陽盛或過食辛辣炙煿,致腸道積熱,耗傷津液
- 大腸失潤:陰虛體質或久病傷陰,腸道失於濡潤
- 氣機不暢:情志失調,肝氣鬱結,影響大腸傳導功能
- 外力損傷:大便燥結難下,排便時肛門過度擴張所致
臨床表現
- 主症:大便時或便後肛門灼熱疼痛,痛如刀割,持續數小時不等
- 出血:便後少量鮮血,色鮮紅,附著糞便表面或便紙染血
- 便秘:多伴大便乾結如羊屎,排出困難
- 局部特徵:
- 新裂:裂口鮮紅,邊緣整齊,基底柔軟
- 久裂:邊緣增厚硬化,基底灰白,可伴發哨兵痔
辨證分型
- 熱結腸燥證
- 特點:大便乾結,肛門灼痛,口乾口臭
- 舌脈:舌紅苔黃燥,脈滑數
- 陰虛腸燥證
- 特點:大便乾結,肛門隱痛,五心煩熱
- 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
- 氣滯血瘀證
- 特點:肛門刺痛,便後痛甚,局部色紫暗
- 舌脈:舌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治療方法
內治法
- 熱結腸燥:清熱潤腸通便
- 主方:麻子仁丸(《傷寒論》)
- 加減:熱甚加黃芩、梔子;燥甚加玄參、麥冬
- 陰虛腸燥:滋陰潤腸通便
- 主方:潤腸湯(《證治準繩》)
- 藥物:當歸、生地、麻仁、桃仁、枳殼
- 氣滯血瘀:行氣活血,潤腸通便
- 主方:六磨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外治法
- 新裂:
- 生肌散(《外科正宗》)外敷
- 生肌玉紅膏(《外科正宗》)塗抹
- 久裂:
- 先用枯痔散(《外科正宗》)腐蝕硬化邊緣
- 繼用生肌散促進癒合
- 熏洗法:
- 苦參湯(苦參、蛇床子、金銀花等)煎湯坐浴
- 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
預防調護
- 飲食調攝:多食纖維豐富之蔬菜水果,如菠菜、香蕉、火龍果
- 起居有常: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勿久蹲強努
- 情志調暢:保持心情舒暢,避免肝氣鬱結影響大腸傳導
古籍參考
- 《外科正宗》:「肛裂者,大便燥結,撐裂肛門也。」
- 《醫宗金鑒》:「肛門圍繞,折紋破裂,便結者,大腸火燥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