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剛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剛柔」詳解

「剛柔」為中醫理論中用以闡述陰陽屬性與氣化規律的重要概念,其內涵可分為兩大範疇:


一、陰陽屬性之剛柔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審其陰陽,以別柔剛」,明確將剛柔歸屬為陰陽的代稱。張景嶽註解指出,萬物皆可依剛柔二分:

  • 剛屬陽:具備溫熱、亢奮、外顯等特性,如脈象洪大、藥性辛熱、證候實熱等。
  • 柔屬陰:表現為寒涼、靜斂、內守等特質,如脈象細弱、藥性甘寒、證候虛寒等。

《靈樞·本神》強調「節陰陽而調剛柔」,說明臨床需透過調和剛柔(陰陽)以達平衡。例如:

  • 診斷應用:剛脈多見於外感實證,柔脈常見於內傷虛證。
  • 治療原則:「用剛制柔」如以溫陽藥化解寒凝,「用柔濟剛」如以滋陰藥緩解燥熱。

二、干支運化之剛柔

《素問遺篇·刺法論》論及「剛柔失守」,指天干配屬五運時陰陽失衡的狀態。張景嶽註釋「剛柔二幹」如下:

  • 剛幹(陽乾):甲、丙、戊、庚、壬,主氣化旺盛,推動力強。
  • 柔幹(陰乾):乙、丁、己、辛、癸,主氣化柔和,濡養作用顯著。

此理論運用於五運六氣學說中,例如:

  • 甲子年剛柔失守:若陽乾甲木未得正位,陰乾子水孤虛,易致氣候異常,引發相應病機。
  • 藥食配伍:剛幹之年宜注重柔潤之品調和,柔幹之年可佐剛燥之藥振奮氣化。

學術延伸
《難經·十難》提出「五臟剛柔邪」,進一步將剛柔與臟腑病機結合:

  • 肝心為剛臟,邪犯易化火生風;
  • 肺脾腎為柔臟,邪犯多生濕聚痰。
    此說法深化了剛柔在辨證中的應用層次,成為「臟腑辨證」與「八綱辨證」的橋樑。

綜觀之,「剛柔」概念貫穿中醫理法方藥,既是抽象哲學思維,亦為具體診療工具,充分體現「陰陽互根,剛柔相濟」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