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剛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剛痙
剛痙,又稱「剛痓」,為中醫病名,屬痙病之一,首載於《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其病因多由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內傷津液,筋脈失養所致,臨床以項背強直、口噤不語、角弓反張為主要特徵。
病因病機
- 外感風寒:太陽病初起,風寒之邪侵襲肌表,腠理閉塞,衛陽被遏,故見發熱無汗、惡寒;邪阻經絡,津液輸布受阻,筋脈失養,遂發為剛痙。
- 風熱壅盛:風熱之邪內熾,灼傷津液,筋脈失潤,亦可導致剛痙,症見高熱、煩躁、肢體強急。
- 熱結陽明:邪熱內傳陽明,燥屎內結,腑氣不通,熱極生風,引發痙攣,如《金匱要略》所載「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之症。
臨床表現
- 主症:頸項強直、頭搖口噤、手足攣急,甚則角弓反張。
- 兼症:發熱無汗、惡寒(風寒證);或高熱煩渴、小便短赤(風熱證);或腹滿便結、齘齒(陽明熱結證)。
- 脈象:弦緊(風寒);洪數(風熱);沉實有力(陽明腑實)。
證型與治法
-
風寒剛痙
- 證候:發熱惡寒無汗,項背強急,脈弦緊。
- 治法:發汗解表,生津舒筋。
- 方藥:葛根湯(《金匱要略》),方中葛根升津舒筋,麻黃、桂枝解表散寒。
-
風熱剛痙
- 證候:高熱煩躁,口噤齘齒,舌紅苔黃,脈洪數。
- 治法:清熱熄風,涼血解痙。
- 方藥:赤芍連翹散(《醫醇賸義》),或羚羊角湯、犀角大黃散(《聖濟總錄》),以清熱平肝、涼血止痙。
-
陽明熱結剛痙
- 證候:胸滿腹硬,便秘齘齒,角弓反張。
- 治法:瀉熱通腑,急下存陰。
- 方藥:大承氣湯(《金匱要略》),攻下熱結以熄風止痙。
鑒別要點
- 柔痙:同屬痙病,但以汗出、項強為主,無惡寒,屬津虧風動,治宜滋陰濡筋,如栝蔞桂枝湯。
- 破傷風:外傷後發痙,具典型苦笑面容,需祛風解毒,如玉真散。
剛痙之辨證,首重區分表裏寒熱,外感者解表透邪,內熱者清泄裏實,總以調和營衛、通暢氣血為要。歷代醫家對其論述頗豐,除《金匱要略》外,《聖濟總錄》《醫宗金鑒》等亦載有詳盡治法,臨床須結合脈證靈活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