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剛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剛痓
剛痓,病名。出《金匱要略·痓濕暍病脈證治》。即剛痙。詳該條。
《金匱要略·痓濕暍病脈證治》:“痓濕暍病,脈浮而緊,身熱,汗出,頭痛,目眩,胸滿,煩躁,小便不利,大便難,舌苔白滑,脈浮緊而數,此為剛痙也。”
剛痓是一種急性外感病證,以發熱、汗出、頭痛、目眩、胸滿、煩躁、小便不利、大便難、舌苔白滑、脈浮緊而數為主要臨床表現。
剛痓的病因多為感受風寒濕邪,或因感受風寒濕邪後,又受熱邪侵襲所致。
剛痓的發病機理主要為風寒濕邪侵襲人體,阻遏經絡,閉阻氣血,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所致。
剛痓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汗出、頭痛、目眩、胸滿、煩躁、小便不利、大便難、舌苔白滑、脈浮緊而數等。
剛痓的治療以疏風散寒、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為主。常用方藥有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白虎湯、五苓散、防風通聖散等。
剛痓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注意天氣變化,避免在寒冷、潮濕的環境中逗留。
- 增強體質,提高自身免疫力。
-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激動。
剛痓是一種常見的外感病證,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