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剛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剛痓

病名:剛痓,又稱「剛痙」,首見於《金匱要略·痓濕暍病脈證治》,屬中醫痙病範疇,以項背強直、角弓反張、口噤不開為主要臨床表現。其病因病機與外感風寒、津液耗傷或經脈失養密切相關,病理特徵為「陽邪亢盛,筋脈拘急」,故稱「剛」,以區別於陰虛為主的「柔痙」。

病因病機

  1. 外邪侵襲:風寒之邪客於太陽經脈,阻滯氣血,筋脈失於濡養而拘急。
  2. 熱盛傷津:邪熱內傳陽明,灼傷陰液,筋脈失潤而發痙。
  3. 誤治耗津:發汗過度或誤用攻下,導致津液虧損,筋脈失養。

證候特點

  • 主症:項背強直、角弓反張、牙關緊閉、手足抽搐。
  • 兼症:發熱惡寒(表證)、無汗(寒邪束表)、脈浮緊(太陽傷寒)。
  • 舌脈:舌苔薄白或黃燥,脈弦緊或洪數。

鑑別診斷

  • 柔痙:同屬痙病,但以汗出、脈沉遲為特徵,因陰血不足、筋脈失養所致。
  • 中風:雖有肢體強急,但多伴神昏、口眼歪斜,與痙病之單純筋脈拘急不同。

治法與方藥

  • 表實無汗:治宜發汗解表、生津舒筋,方用葛根湯(《傷寒論》),以葛根升津舒筋,麻黃、桂枝解表散寒。
  • 陽明熱盛:治宜清熱存陰、熄風止痙,方用白虎湯加全蠍、鉤藤,或大承氣湯急下存陰。
  • 津傷筋燥:治宜滋陰養血、柔肝熄風,方選阿膠雞子黃湯(《通俗傷寒論》)。

古籍論述
《金匱要略》云:「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強調表寒閉鬱為剛痓之關鍵;《醫宗金鑒》進一步指出:「痙病項強背反張,有汗為柔無汗剛」,明確區分剛柔二痙之辨證要點。

現代中醫應用
剛痓可見於現代醫學之腦膜炎、破傷風、高熱驚厥等疾病,中醫治療仍以「通絡解痙」為核心,結合辨證分型用藥,並重視外邪與津液關係的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