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骭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骭厥

骭厥為中醫病名,屬足陽明胃經經氣逆亂所致之病證,亦可歸類於「陽明厥證」範疇。此證首載於《靈樞·經脈》,原文述及足陽明胃經循行異常時,提及「賁響腹脹,是為骭厥」,並描述其典型症狀包括惡見人火、聞木聲驚悸、躁動不安,甚則登高而歌、棄衣狂奔等陽明熱盛之象。

病因病機

骭厥之發,主要與足陽明胃經氣機逆亂相關。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若因外感熱邪、內傷飲食,或情志過極,導致胃火熾盛,經氣壅滯,逆衝於下肢脛骨外側(即「骭」部),則發為骭厥。《類經》註解「骭」為足脛,強調陽明經脈循行「自膝臏下脛骨外廉」,故經氣上逆時,可表現為脛部厥冷、脹痛或氣血壅滯之象。

臨床表現

  1. 精神症狀:陽明熱擾神明,可見煩躁驚悸、惡聞聲響(如木聲),甚則神識狂亂,如「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類似《傷寒論》中「陽明發狂」之證。
  2. 胃腸症狀:因經氣逆亂,腸胃氣機失調,出現「賁響腹脹」(腸鳴亢進、腹脹如雷),或伴隨噎膈、嘔逆等。
  3. 下肢異常:足脛(骭)部或見厥冷、麻木、脹痛,與陽明經循行部位相關。

與他證鑑別

  • 陽明經證:骭厥屬陽明病之一種,但特指經氣逆亂於下肢,與單純陽明熱盛之身熱、汗出、口渴有別。
  • 厥證泛論:廣義之厥證包含氣血逆亂、四肢厥冷等,骭厥則專注於足陽明經病變,病位與病機更為具體。

治法與方藥

歷代醫家對骭厥雖未立專方,然依其病機,可參酌陽明厥證治法:

  • 清瀉陽明:若屬胃熱熾盛,可用白虎湯類方清熱生津。
  • 調氣降逆:如旋覆代赭湯加減,以降胃氣、通經絡。
  • 針灸療法:取足陽明經穴如足三里、解溪,或配合刺絡放血以泄熱。

古籍考據

《靈樞·經脈》明確將骭厥歸於足陽明胃經是動病(經氣變動之病),後世《類經》進一步闡釋其與「腸胃雷鳴」「脛骨外廉」之關聯,凸顯中醫經絡理論中「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特點。

骭厥一證,體現中醫對經絡氣血逆亂的細緻觀察,亦為臨床辨治陽明經異常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