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骭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骭骨

骭骨,為中醫解剖結構名,即現代醫學所稱之「脛骨」,位於小腿內側,為下肢主要承重骨骼之一。其名首見於《靈樞·逆順肥瘦》,文中述及經絡循行時提到:「其下者,註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此處明確指出足少陰腎經之分支沿骭骨內側下行,顯示骭骨與經絡循行之密切關係。

骭骨與經絡之聯繫

在中醫理論中,骭骨與多條經脈相關聯,尤以足三陰經為主:

  1. 足少陰腎經:如《靈樞》所述,其大絡伏行於骭骨內側,與腎氣輸布及下肢氣血運行相關。
  2. 足太陰脾經:循行於小腿內側,貼近骭骨後緣,主司運化水濕,與骭骨周邊肌肉豐盈與否有關。
  3. 足厥陰肝經:雖主要行於脛骨內側,然肝主筋,骭骨之穩固亦賴肝血濡養。

骭骨於中醫診療之意義

  1. 望診與觸診:骭骨形態可反映臟腑狀態。如骭骨內側肌肉消瘦,多提示脾虛;若骭骨周邊浮腫,則與腎陽不足、水濕停滯相關。
  2. 針灸取穴:骭骨周邊分佈多處要穴,如三陰交(足三陰經交會)、陰陵泉(脾經合穴),皆與調理下焦疾患密切相關。
  3. 傷科論治:骭骨為「膝踝樞紐之骨」,若跌撲損傷,易致氣滯血瘀,傳統正骨手法常配合活血化瘀藥外敷,以助骨縫復位。

古籍論述補充

《醫宗金鑒·正骨心法》提及:「骭骨,即膝下至踝之正骨,形若劍脊,內側銳長。」描述其解剖特徵,並強調其與腓骨(輔骨)之協調關係。此外,《類經》註解《靈樞》時亦云:「骭骨者,脛骨也,足少陰所伏行。」進一步闡明經氣貫注之途徑。

綜言之,骭骨於中醫視角不僅為形骸之支撐,更為經氣輸布之通道,其生理病理變化皆可為臨床辨治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