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骭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骭骨

骭骨,解剖結構名。即脛骨。《靈樞.逆順肥瘦》:「其下者,註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

骭骨,又稱脛骨,是人體下肢最重要的負重骨之一,位於小腿後側,上端與股骨下端構成膝關節,下端與距骨構成踝關節。骭骨長約35厘米,呈圓柱形,前面稍扁,後面隆起,有三個面:前面為骭骨前面,有腓動脈和腓深神經通過;後面為骭骨後面,有腓靜脈和腓深神經通過;外側面為骭骨外側面,有腓神經通過。骭骨內側有一個凹陷,稱為脛骨內踝,是跟腱附著處。

骭骨是人體下肢重要的負重骨,其主要功能是支撐身體重量,並在行走、跑步等活動中起到緩衝作用。骭骨受傷後,會出現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導致骨折。

骭骨的保養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避免過度負重。骭骨是人體下肢最重要的負重骨,如果過度負重,會增加骭骨的損傷風險。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過度負重,尤其是在進行劇烈運動時,要注意保護好骭骨。
  2. 注意局部保暖。骭骨位於小腿後側,受風寒侵襲後容易發生損傷。因此,在寒冷的季節要注意局部保暖,可以穿上厚襪子或保暖鞋。
  3. 適當進行鍛鍊。適當的鍛鍊可以增強骭骨的強度和韌性,減少損傷的發生。在鍛鍊時,要注意循序漸進,避免過度運動。
  4. 定期檢查。如果出現骭骨疼痛、腫脹等症狀,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以排除骨折等疾病。

骭骨是人體下肢重要的負重骨,其保養方法主要包括避免過度負重、注意局部保暖、適當進行鍛鍊和定期檢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護好骭骨,避免發生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