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骭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骭瘡,中醫病名。骭,脛骨也。(《說文》)。脛骨部位之瘡瘍。宋.莊季裕《雞肋篇》:「瘡發於足脛骨旁,肉冷難合,色紫而癢者,北人謂之臁瘡,南人呼為骭瘡,其實一也。」即臁瘡之別稱。證治參見該條。
骭瘡是一種發生於脛骨部位的瘡瘍,其特點是瘡發於足脛骨旁,肉冷難合,色紫而癢。北方人稱之為臁瘡,南方人稱之為骭瘡,其實是同一種疾病。
骭瘡的發病原因,主要與風寒濕邪侵襲有關。風寒濕邪侵襲人體,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塞,從而引起骭骨部位的疼痛、腫脹、發熱等症狀。如果病情進一步發展,就會形成瘡瘍。
骭瘡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常用方藥有:
- 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大青葉、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 赤芍、丹參、桃仁、紅花、川芎等,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 甘草、白芷、冰片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骭瘡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
- 加強鍛鍊,增強體質。
-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波動。
如果出現骭瘡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