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感暑眩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感暑眩暈

感暑眩暈,又稱中暑眩暈,為中醫病證名,首見於宋代醫書《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眩暈證治》。此證屬暑病範疇,多因盛夏之時,感受暑熱邪氣,或暑濕交蒸,上擾清竅,導致氣機逆亂、清陽不升而發病。

病因病機

  1. 暑熱熾盛:夏季暑氣當令,若長時間曝曬或處於悶熱環境,暑熱之邪侵襲人體,內灼陰津,上擾頭目,致使頭暈目眩。
  2. 暑濕夾雜:暑多夾濕,濕性黏滯,易阻遏氣機。若暑濕鬱蒸,困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發為眩暈。
  3. 氣陰兩傷:暑為陽邪,易耗氣傷津。若素體虛弱,或勞倦過度,暑邪乘虛而入,導致氣虛無力推動血行,陰虛不能濡養頭目,因而眩暈。

臨床表現

  • 主症:頭暈目眩,甚則天旋地轉,伴頭痛、胸悶、煩躁。
  • 兼症:身熱汗多、口渴引飲、倦怠乏力,或惡心嘔吐、脘腹痞滿(暑濕困脾者明顯)。
  • 舌脈:舌質紅、苔黃膩(暑熱偏重);舌淡胖、苔白膩(暑濕偏重);脈洪數或濡緩。

證型辨治

  1. 暑熱擾神證

    • 特點:眩暈劇烈,面赤身熱,心煩口渴,小便短赤。
    • 治法:清暑泄熱,益氣生津。
    • 代表方:白虎加人參湯加減,或清暑益氣湯(《溫熱經緯》)。
  2. 暑濕中阻證

    • 特點:頭暈如裹,胸悶泛惡,身重困倦,舌苔膩。
    • 治法:化濕祛暑,和中降濁。
    • 代表方:藿香正氣散合六一散加減。
  3. 氣陰兩虛證

    • 特點:眩暈時作,神疲氣短,口乾舌燥,脈虛細。
    • 治法:益氣養陰,清暑和絡。
    • 代表方:生脈散合竹葉石膏湯加減。

相關古籍論述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指出,暑邪致眩多與「冒犯暑毒,閉塞諸經」相關,強調調氣機、祛暑邪為要。
  • 《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提及:「暑風眩暈,必兼吐瀉,治宜清暑利濕」,突顯暑病與脾胃的關聯。

此證與一般「肝陽上亢」或「痰濕中阻」所致眩暈不同,其發病具有明顯季節性,治療需緊扣暑邪特性,或清、或化、或補,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