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感濕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感濕嗽
感濕嗽,又稱傷濕咳嗽,為中醫病證名,指因外感濕邪,侵襲肺衛,導致肺氣失宣而引發的咳嗽。此證多見於濕氣偏盛的季節或環境,如梅雨季節、久居濕地等,濕邪黏滯,易困阻氣機,影響肺之宣降功能,故發為咳嗽。
病因病機
濕為陰邪,其性重濁黏滯,易傷陽氣,阻遏氣機。外感濕邪後,濕邪困表,衛陽被遏,則見身體重著、骨節煩疼;濕邪內阻,三焦氣化不利,可致小便不利;若濕鬱肌表,腠理開泄失常,則見自汗。肺主宣發肅降,濕邪上犯於肺,肺氣不得宣暢,故發為咳嗽,其咳聲多沉悶,痰濕偏盛者,痰質黏膩,色白易咯。
臨床表現
- 主症:咳嗽,痰多黏膩,色白易咯,或咳聲重濁。
- 兼症:身體困重、骨節酸楚疼痛、頭重如裹、胸悶脘痞、食欲不振。
- 舌脈:舌苔白膩,脈象濡緩或細緩。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宣肺化濕為主,兼以健脾利濕,使濕邪得化,肺氣得宣。
- 主方:
- 麻黃加朮湯(《金匱要略》):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白朮組成,功在發汗解表、散寒除濕,適用於濕邪困表兼寒者,症見咳嗽、身體重痛、無汗等。
- 三仁湯(《溫病條辨》):以杏仁、白蔻仁、薏苡仁為主,宣上、暢中、滲下,適用於濕溫初起,咳嗽胸悶、舌白膩者。
- 加減:
- 若痰濕偏盛,可合二陳湯以燥濕化痰。
- 若兼脾虛濕困,加蒼朮、厚朴以健脾燥濕。
相關鑑別
- 風寒咳嗽:咳痰清稀,伴惡寒發熱,無濕困之身重苔膩。
- 痰濕咳嗽:多因內傷脾虛生濕,病程較長,無明顯外感表證。
感濕嗽屬外感咳嗽範疇,其辨證關鍵在於濕邪致病特點,治療時需注重化濕宣肺,避免過用滋膩收斂之品,以免留邪。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