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感冒脅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感冒脅痛
感冒脅痛為中醫病證名,指因外感風寒或風熱後,出現明顯脅肋疼痛之症候。此證多與少陽經氣機失調相關,常見於外感病初期或表邪入裡之階段,其病機涉及風寒束表、熱鬱少陽、痰飲內停等多種因素。
病因病機
- 風寒外襲:風寒之邪侵襲體表,循經傳至少陽,導致少陽經氣機不利,出現脅痛、耳聾、嘔苦等症。
- 熱鬱少陽:表邪未解,內傳少陽,膽火鬱滯,氣機不暢,脅肋脹痛明顯,伴寒熱往來、口苦咽乾。
- 痰飲內結:表邪雖解,但裡氣未和,痰熱或水飲停聚脅下,阻滯經絡,致脅痛持續,甚則咳唾引痛。
臨床表現
- 風寒在表: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脅肋脹痛,耳鳴耳聾,嘔吐口苦,舌苔薄白,脈浮弦。
- 熱鬱少陽: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脈弦數。
- 痰飲內阻:表證已解,脅痛持續,咳唾轉側痛甚,或見乾嘔,舌苔膩,脈沉弦或滑。
辨證論治
1. 風邪在表
- 主方:柴胡羌活湯
- 組成:柴胡、羌活、防風、川芎、甘草等。
- 功效:疏風散寒,和解少陽。
2. 熱邪在半表半里
- 主方:小柴胡湯
- 組成: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生薑、大棗、甘草。
- 加減:若脅痛甚,可加青皮、枳殼理氣止痛;熱重者加山梔清熱。
3. 熱邪在裡,痰飲結聚
- 輕證(燥痰結飲):
- 主方:栝樓仁湯
- 組成:栝樓仁、半夏、黃連、枳實等。
- 功效:清熱化痰,寬胸散結。
- 重證(水飲內停):
- 主方:十棗湯
- 組成:甘遂、大戟、芫花、大棗。
- 功效:攻逐水飲,適用於脅痛劇烈、咳唾引痛者。
4. 肝膽鬱火成痰
- 主方:家秘膽星湯
- 組成:膽南星、半夏、陳皮、茯苓、黃芩等。
- 功效:清肝膽鬱火,化痰通絡。
相關條目
- 風寒脅痛:因風寒外襲所致脅痛,多伴表寒證候。
- 脅痛:泛指以脅肋疼痛為主症的疾病,病因包括外感、內傷等。
感冒脅痛之辨治,需審其表裡寒熱,明辨痰飲鬱火,方能對證施治,調暢氣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