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感冒夾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感冒夾食

感冒夾食為中醫病證名,首見於《醫宗金鑑·幼科雜病心法要訣》,指外感風邪(感冒)同時兼有飲食積滯(食積)之證。此證多因外感風寒或風熱,復因飲食不節,脾胃運化失司,導致宿食停滯中焦,形成表裡同病之候。

病因病機

外感風邪侵襲肌表,衛陽被遏,正邪相爭,故見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等表證;同時,飲食不節或過食生冷油膩,損傷脾胃,運化無力,食滯中焦,氣機壅塞,則見脘悶噯氣、口臭、嘔吐酸餿食物、腹脹腹痛等裏證。若積滯化熱,可兼見便秘、脈滑、指紋沉滯等實熱之象。

臨床表現

  1. 表證:發熱、惡寒、頭痛、身痛、鼻塞流涕等外感症狀。
  2. 裏證
    • 脘腹脹滿,噯氣腐臭,嘔吐未消化食物。
    • 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瀉下酸臭。
    • 舌苔厚膩,脈滑或沉實,小兒指紋沉滯。

辨證分型與治法

  1. 表裡俱實證

    • 主證:發熱明顯,二便不通,腹脹便秘,脈滑數。
    • 治法:表裡雙解,清熱通便。
    • 方藥防風通聖散(防風、荊芥、麻黃解表;大黃、芒硝通腑瀉熱;梔子、黃芩清裡熱)。
  2. 寒重兼嘔吐證

    • 主證:惡寒較重,嘔吐頻作,脘腹冷痛,舌苔白膩。
    • 治法:疏風散寒,化濕和中。
    • 方藥藿香正氣散(藿香、紫蘇解表化濕;半夏、陳皮和胃止嘔;茯苓、白朮健脾)。
  3. 表解後脾胃調理

    • 主證:外感已解,仍見食欲不振,脘腹微脹,舌苔薄膩。
    • 治法:健脾消食,理氣和胃。
    • 方藥平胃散加減(蒼朮、厚朴燥濕健脾;陳皮理氣;可加山楂、神麴助消化)。

中醫理論延伸

感冒夾食常見於小兒,因小兒「脾常不足」,易因外感引動食滯。成人若素體脾虛濕盛,或暴飲暴食後感邪,亦可能形成此證。治療時需辨明表裡輕重,若過早純用消導,恐表邪內陷;若只解表不消積,則裡滯不除,熱難退盡。

此證與單純感冒或單純食積不同,須表裡兼顧,體現中醫「標本同治」之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