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感冒夾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感冒夾熱
病證名,出自《醫宗金鑑·幼科雜病心法要訣》,為外感風邪兼有裡熱之證,常見於小兒,亦可見於成人。其病因多與患者體質陽盛,或內有食積化熱,復感風邪,表裡同病所致。
臨床表現
初起惡寒,隨即發熱,熱勢較盛,面赤唇焦,口鼻乾燥,口渴喜冷飲,並伴心神煩躁,甚則譫妄,二便閉結不通,舌質紅,苔黃或黃燥,脈浮數或滑數。此證特點為表邪未解,裡熱已熾,屬「表寒裡熱」或「表裡俱熱」之候。
病因病機
- 陽盛體質:患者素體陽氣偏旺,易從熱化,外感風邪後,邪氣迅速入裡化熱。
- 食積化熱:小兒脾胃嬌弱,若飲食不節,積滯內停,鬱而化熱,復感外邪,則形成表裡同病。
- 外邪入裡:風寒之邪束表,正邪相爭,若未能及時疏解,邪熱內傳,與內熱相合,致表裡俱熱。
治法與方藥
治療原則為 解表清裡,表裡雙解,使邪熱從汗、下而除。
- 防風通聖散(《宣明論方》):
- 組成:防風、荊芥、麻黃、薄荷、大黃、芒硝、梔子、黃芩、連翹、石膏、桔梗、甘草等。
- 功效:發汗解表,瀉熱通便,適用於表裡俱實,症見發熱惡寒、煩躁便秘者。
- 涼膈散加減(《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若服防風通聖散後,表證已解,但裡熱未清,症見高熱煩渴、口舌生瘡、便秘溲赤者,可轉用涼膈散(大黃、芒硝、梔子、黃芩、連翹、薄荷、竹葉、甘草)清瀉膈上熱結,並可隨證加減,如熱盛加石膏、知母,津傷加天花粉、麥冬。
辨證要點
- 表證未罷:雖有裡熱,但仍見惡寒、發熱、脈浮等表證。
- 裡熱熾盛:煩躁、口渴、便秘等熱象明顯,甚則熱擾神明而譫妄。
- 舌脈特徵:舌紅苔黃,脈浮數或滑數,反映表裡同病之象。
此證需與單純風熱感冒或陽明腑實證鑒別,前者無裡熱結滯之象,後者則表證已解,純屬裡熱。臨床須細辨表裡輕重,靈活用藥,方能效如桴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