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感冒夾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感冒夾驚

病證名,出自《醫宗金鑑·幼科雜病心法要訣》,為小兒外感病證之一,特徵為外感風邪兼見驚惕不安之症。此證多因小兒神氣未充,心肝易動,外感邪氣後復受驚恐,或邪熱內擾心神所致。

病因病機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心肝之氣尤為脆弱。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後,邪氣鬱於肌表,內擾經絡,若復受異聲、異物驚嚇,或邪熱熾盛,上擾心神,則易發為「感冒夾驚」。其病機關鍵在於外邪未解,內熱生風,心神不寧。

臨床表現

  • 外感症狀:身熱、惡寒、鼻塞流涕、咳嗽等。
  • 驚證症狀:煩躁不安、面色乍青乍赤、睡眠不寧、驚啼易醒,甚則驚厥抽搐。
  • 舌脈特徵:舌質偏紅,苔薄黃或白;脈浮數或弦數,指紋青紫。

證候分型

  1. 風熱夾驚:身熱較重,咽紅口渴,煩躁驚啼,舌紅苔黃。
  2. 風寒夾驚:惡寒明顯,流清涕,驚惕不安,舌淡苔白。
  3. 痰熱夾驚:咳嗽痰多,喉間痰鳴,睡中驚叫,舌紅苔膩。

治療原則

疏解外邪、清熱鎮驚為主,分階段論治:

  1. 初期:邪在表,宜疏風解表,佐以安神。
    • 風熱者,用《醫宗金鑑》疏解散(羌活、防風、川芎、鉤藤等)疏風清熱。
    • 風寒者,可選荊防敗毒散加減,配合蟬蛻、燈心草以定驚。
  2. 邪熱內擾:若表邪未解,裡熱已生,見高熱驚躁,宜清熱鎮驚,選用《小兒藥證直訣》涼驚丸(龍膽草、黃連、青黛、麝香等)瀉火息風。
  3. 痰熱驚風:兼痰鳴氣促者,可加抱龍丸琥珀抱龍丸化痰開竅。

中醫理論延伸

此證與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相關。肝主風,邪熱易引動肝風;心主神明,受驚則氣亂。治療時需注重平肝息風、寧心安神,如酌加鉤藤、殭蠶、茯神等藥物。若反覆發作,需考慮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可配合調理脾胃、滋養肝腎之法。

文獻參考

除《醫宗金鑑》外,《幼幼集成》亦提及「驚風」與外感關聯,強調「驚由熱生」;《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則主張解表清裡並用,以防邪熱內陷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