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感寒腹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感寒腹痛
病證名,指因外感寒邪或內傷生冷,導致腹部氣機凝滯、陽氣受遏而發生的疼痛。此證屬中醫「腹痛」範疇,其病機關鍵在於寒邪客於腸胃,阻滯氣血運行,正氣與邪相爭,故發為腹痛。
病因病機
寒為陰邪,其性收引凝滯。若起居不慎,外感風寒之邪,或過食生冷瓜果,寒邪直中脾胃,致使中焦陽氣受損,氣血運行不暢,經脈拘急,因而腹痛。《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寒邪內侵,陽氣不展,故患者多喜溫惡寒,得熱則舒。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為腹痛驟作,痛勢急迫,遇冷加重,得溫痛減,常伴見以下特徵:
- 疼痛性質:多呈拘急、絞痛,或綿綿作痛,按之痛勢稍緩。
- 兼症:或見嘔吐清水、腹瀉清稀、手足不溫,甚則面色蒼白。
- 舌脈:舌質淡、苔白滑,脈沉遲或緊,反映內寒之象。
證型辨治
-
寒凝氣滯
- 主證:腹痛脹滿,拒按,得熱稍減,腸鳴輾轉。
- 治法: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 方藥:香砂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木香、砂仁)去白朮,加烏藥、高良薑。白朮性緩,去之以增行氣散寒之力。
-
陽虛寒盛
- 主證:腹痛隱隱,持久不愈,畏寒肢冷,大便溏薄。
- 治法:溫補脾腎,助陽祛寒。
- 方藥:附子理中丸(附子、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加肉桂、吳茱萸。附子大辛大熱,助命門之火以散陰寒。
相關鑒別
- 寒氣腹痛:與感寒腹痛病因相似,但多強調內寒久伏或素體陽虛所致,痛勢較緩而纏綿,治法偏重溫補(見《證治準繩》)。
- 食積腹痛:因飲食停滯,痛處拒按,伴噯腐吞酸,脈滑實,治宜消導化積。
古籍選錄
《類證治裁·腹痛》指出:「感寒腹痛者,氣滯陽衰,喜熱手按,脈沈遲。治在溫中。」此類證候,總以「寒者熱之」為綱,臨證需辨明寒邪輕重與陽氣虛實,靈活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