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疳腫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疳腫脹

疳腫脹為小兒疳疾之一,屬疳證兼見腫脹之病候,首載於南宋楊士瀛《仁齋小兒方論》。其病機多因疳疾日久,氣血虧虛,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水濕停聚,泛溢肌膚而成。臨床特徵除疳證常見之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毛髮枯槁外,更見頭面、四肢或腹部浮腫,嚴重者可見腹水脹滿。

病因病機

  1. 脾虛濕困:疳疾患兒脾胃素弱,運化失職,水穀精微不得輸布,反聚為濕濁,流注肌膚,發為腫脹。《幼幼集成》云:「疳之為病,皆虛所致,脾虛則津液消亡,氣血不榮。」
  2. 肺失宣降:肺主通調水道,若肺氣壅滯,水液不得下輸膀胱,則停聚為腫,常見胸膈痞悶、喘咳氣逆。
  3. 腎氣不化:久病及腎,腎陽虛衰,氣化無權,水濕泛濫,症見下肢浮腫、按之凹陷。

證型與治法

  1. 肺氣不宣證

    • 主症:浮腫以頭面為甚,咳嗽氣促,胸悶腹脹,小便短少。
    • 治法:宣肺利水,調暢氣機。
    • 方藥:禦苑勻氣散(《仁齋小兒方論》),方中桑白皮、杏仁宣肺降氣,茯苓、陳皮健脾滲濕,佐以木香行氣寬中。
  2. 脾虛濕盛證

    • 主症:四肢浮腫,脘腹脹滿,食少便溏,神疲乏力。
    • 治法:健脾益氣,利水消腫。
    •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酌加澤瀉、大腹皮以增強利水之效。
  3. 腎虛水泛證

    • 主症:全身浮腫,腰以下為甚,畏寒肢冷,小便不利。
    • 治法:溫腎化氣,利水消腫。
    • 方藥:五苓散合五皮飲加減,可加附子、肉桂以溫補腎陽,助氣化水行。

古籍論述

  • 《小兒藥證直訣》指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強調疳腫脹與脾胃虛損密切相關。
  • 《醫宗金鑒·幼科心法》進一步闡述:「疳病腫脹,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氣泛溢皮膚。」

疳腫脹之治療,當辨明臟腑虛實,以調理肺、脾、腎三臟為要,輔以利水滲濕之品,使水濕得化,腫脹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