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疳腫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疳腫脹,病證名。見《仁齋小兒方論》。指疳疾患兒兼有腫脹。多由肺氣不宣及脾運不健所致。如肺氣上逆喘咳,胸膈痞悶,肚腹腫脹等,應宣肺祛濕,用御苑勻氣散。如腎氣不足,頭面四肢浮腫,宜化氣利水,用五苓散合五皮飲加減。
《仁齋小兒方論》卷一:“疳腫脹,肺氣不宣,脾運不健,胸膈痞悶,肚腹腫脹,宜宣肺祛濕,用御苑勻氣散。”
御苑勻氣散組成:白朮(炒)、茯苓(去皮)、半夏(洗)、陳皮(去白)、甘草(炙)、木香(炙)、枳殼(炒)、厚朴(姜制)、大腹皮(去毛)、砂仁(去殼)、白豆蔻(去皮)、香附子(醋制)、青皮(去白)、香薷(去梗)、藿香(去梗)、紫蘇葉(去梗)、薄荷(去梗)、蟬蛻(去足)、蟬衣(去足)、僵蠶(去足)、全蠍(去毒)、蜈蚣(去頭)、天南星(去須)、白附子(炮)、烏梢蛇(去頭、尾、毒)、甘遂(去須)、巴豆(去殼、尖、心)、芒硝(炒)、大黃(酒洗)。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方中白朮、茯苓、半夏、陳皮、甘草健脾益氣,燥濕化痰;木香、枳殼、厚朴、大腹皮、砂仁、白豆蔻、香附子、青皮、香薷、藿香、紫蘇葉、薄荷行氣化痰,理氣和胃;蟬蛻、蟬衣、僵蠶、全蠍、蜈蚣、天南星、白附子、烏梢蛇、甘遂、巴豆、芒硝、大黃瀉下通便,以利肺氣宣暢,脾運健運,使腫脹消散。
疳腫脹,是小兒疳疾的一種兼症。疳疾,是小兒常見的一種慢性營養不良性疾病,以消瘦、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為主要表現。疳腫脹,是疳疾患兒兼有腫脹的一種臨床表現。其主要原因是由於肺氣不宣及脾運不健所致。肺氣不宣,則可導致胸膈痞悶,肚腹腫脹;脾運不健,則可導致水濕內停,頭面四肢浮腫。
臨床上,疳腫脹患兒多見於肺氣上逆喘咳、胸膈痞悶、肚腹腫脹者,此時宜宣肺祛濕,用御苑勻氣散治療。若見腎氣不足,頭面四肢浮腫者,宜化氣利水,用五苓散合五皮飲加減治療。
疳腫脹的治療,以宣肺祛濕、健脾利水為基本原則。根據不同證候,可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1)肺氣上逆喘咳、胸膈痞悶、肚腹腫脹者,宜宣肺祛濕,用御苑勻氣散治療。方中白朮、茯苓、半夏、陳皮、甘草健脾益氣,燥濕化痰;木香、枳殼、厚朴、大腹皮、砂仁、白豆蔻、香附子、青皮、香薷、藿香、紫蘇葉、薄荷行氣化痰,理氣和胃;蟬蛻、蟬衣、僵蠶、全蠍、蜈蚣、天南星、白附子、烏梢蛇、甘遂、巴豆、芒硝、大黃瀉下通便,以利肺氣宣暢,脾運健運,使腫脹消散。
(2)腎氣不足,頭面四肢浮腫者,宜化氣利水,用五苓散合五皮飲加減治療。方中五苓散化氣利水